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仁山智水

摩游抗战公路—晴隆24道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美啊,穿越的好去处
发表于 2014-8-17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有机会一定回去体验一次
发表于 2014-8-17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历史的见证
发表于 2014-8-17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俺是5月刚刚去过
发表于 2014-8-1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一定去走走!
发表于 2014-8-1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以后有机会也去瞧瞧!!
发表于 2014-8-17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走一走去
发表于 2014-8-1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过瘾。。。。。
发表于 2014-8-18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的24道拐的解说很详细,如身临其境一般,看了就想去一趟。{:1_117:}
发表于 2014-8-18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
发表于 2014-8-1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4路 南骏汽车{:soso_e154:}
发表于 2014-8-1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72道弯,24道拐,美
发表于 2014-8-1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一张起哄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山鹰 发表于 2014-8-16 22:45
震撼的史迪威公路!

谢谢山鹰版主对本帖的支持。关于“史迪威公路”现在有几种说法,也不知那一种说法准确。我转载了几段网上的文本,请大家自己看。

说法一:史料记载,1942年12月,在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修建一条从印度雷多连接缅甸和中国云南的战略公路,这条公路于1945年1月正式建成通车。这条公路从印度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由于这条公路对中国获得大量战略物资起到很大作用,1945年由蒋介石亲自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从印度的雷多到中国昆明的“史迪威公路”全长1736公里,无论这条公路的起点从印度还是中国算起,“零公里”只能是在雷多或昆明。当年通过史迪威公路运进的来华物资在昆明集中后,再转运到重庆和中国各战区,所以不能把运送过来华物资的公路统称为“史迪威公路”或延长段。因此,24道拐只是滇黔公路的一段。

如今在当年巴特拍摄24道拐的地方,晴隆县人民政府所设置的纪念牌上,十分醒目的注明巴特拍摄这张照片的日期是1944年5月2日。而这个时间“史迪威公路”还没有建成通车和正式命名呢。

当时蒋介石的那个命名给历史留下一桩“悬案”:“史迪威公路”到底包括哪些路段?大多人把滇缅公路视为“史迪威公路”,可美军记者又认为从雷多到达重庆的所有公路都应理解为“史迪威公路”,还有的美国报刊认为“史迪威公路”还是没有滇缅公路更具有号召力,所以,他们在采用这张照片时,就说明这是滇缅公路的某个路段。

说法二:  原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重庆陪都史学会会长、历史学家、重庆飞虎队研究所所长牟之先教授。在1994年至2006年期间,曾经多次往返于重庆、云南、贵州,为的就是考察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并著有多篇论文和《史迪威公路》(2005年出版)一书。他认为:从他通过赴美国拜访一些专家、学者及史迪威将军后裔,并亲临晴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大量中外史料,证明贵州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就是宣传的“史迪威公路”历史照片上的盘山路段……

  1992年出版的《史迪威与中国》一书,收录了“24道拐”那张著名的老照片;1999年出版的《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一书同样收录了这张照片。因此,“24道拐”这段公路属于史迪威公路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今“24道拐”,已经被公认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还有一些史学家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称为“二战活化石”。

一些专家认为:美国人更多地是从运输的法律概念来理解“史迪威公路”。既然在重庆的蒋介石宣布“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当然包括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中国云南、贵州到重庆的所有公路。
发表于 2014-8-1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的里程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4-24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