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季风.

一对加拿大夫妻摩旅世界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高线小道
2018-02-09_170443.jpg
上周在梅里特我们不是碰到一个女中豪杰,叫维罗妮卡的吗,她曾给我们推荐过好多线路,其中就有条叫高线小道的,说可以找到越野的感觉,乃巡航越野两用公路。
1.jpg
▲安德森湖
从达西开始就是高线小道,据说全是砂石路面,我们停下来调整胎压,有几个当地人过来,有开皮卡车的,也有开沙滩车的,说既然都到这里了为什么不去湖边看看。我们觉得也是,就去了。湖很漂亮,清澈,明净,像蓝天掉落了一块在这里似的,一到湖边,炎炎酷暑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穿上泳衣,跳进湖里游泳,累了就上岸晒太阳,享受了俩小时的美好时光。还是这种无时间压力的自由旅行好啊,要是在以前,每天按计划骑行,这样的好地方怕是又要错过了。
2.jpg
▲没练过跳水,见笑了。
3.jpg
▲这只狗叫侦察兵,它对玩捡东西这样的游戏很痴迷。
一出达西就开始急剧攀升,很快就能抵达一个欣赏安德森湖的绝佳地点。友情提示,想来这个地方请开四驱车,要不然就开我们这种一驱车,而且最好夏天来,否则此路不通。
4.jpg
▲这哪里是水,分明就是蓝色水晶。
5.jpg
▲这里是重点防火区,不知道在这里停车拍照会不会遭开罚单。☺
6.jpg
▲如果谁能在左边的路上找到妮达有奖
维罗妮卡说得没错,高线小道确实是条极其优秀的巡航越野两用公路,全是砂石路面,压得结结实实,路随山势起起伏伏,有种过山车的感觉,沿途风景美得让人误以为身在世外。
7.jpg
▲高线小道的弯弯绕
8.jpg
▲心脏不好的请不要往右看
离达西约30公里处,遇一小镇,叫西顿。日已偏西多时,饥肠辘辘。寻遍整个小镇,只见一小去处,名曰“高线客栈”。溜进去,解决人生大事。店里有WIFI可用,又逗留了俩小时。忽然想起问老板娘,此去利卢埃特的路如何?答曰“长约70公里,也是碎石路,只是难走些。”难走些?靠!赶紧走人,趁太阳还在高高挂的时节赶路要紧。
9.jpg
▲太阳正在加速坠落
老板娘真是个诚实的人,这条路确实难走些,非常陡峭,还崎岖不平,弯来弯去把人都绕晕了,好在路上你看到一个人工湖,叫木匠湖,景色相当杠杠的。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大型野生动物,准确地说,应该是妮达看到了不少大型野生动物,我一直在她后面,只能从对讲机里听见她看到了不少大型野生动物。说起来有点绕,掐一段对话吧。
妮达:“妈呀,熊!”
我:“哪儿?哪儿?”
妮达:“哎呀,跑了,被我吓跑了!”
我:“……”
10.jpg
▲妮达跟灰妖尘怪战斗了一天,终于可以回到盘丝洞休息了。
11.jpg
▲旁边那条溪沟名叫桥河,它陪着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
抵达利卢埃特时太阳已滚下了山坡,我们赶紧找了个公园搭起帐篷。美好的一天,骑得很过瘾。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穿越旱地
2018-02-09_170443.jpg
离开利卢埃特,前往卡什克里克,一路上炎热难耐,气温已飙升至37度,见到阴凉之地就躲着不想走。从降水量来看,这片地区还算不上沙漠,只能算半干旱地区,有大量的灌木,草原,当然还有起伏的群山,跟美国的大西南很像。
1.jpg
▲烈日下骑车穿过旱地
2.jpg
▲99号公路沿途景色
3.jpg
▲如艺术品般摆放的废弃农具
4.jpg
▲99公路跟弗雷则河扭曲缠绵在一起
5.jpg
▲我的小裤裤有不少小洞洞,妮达以宗教为由禁止我公开展览。
在卡什克里克露营的时候,挨着我们住的一个摩友刚从阿拉斯加过来,巧的是,他也叫吉恩。他给了我们一些地图,建议我们应该往北走看来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家里出发的时候我们只有个大致的方向,就是往西,至于到了西部到底去哪儿并没有计划。在温哥华岛宝马专卖店换轮胎的时候,泰勒跟我们提供了两条往北的线路,一条是卡西亚公路,另一条是阿加公路,也叫阿拉斯加公路。泰勒说,卡西亚公路要比阿拉斯加公路近一些,而且风景更好,只是路有点崎岖不平,特别是铺装路面。啥意思?我们决定走卡西亚公路,也就是37号公路。
6.jpg
▲猜猜正从这辆房车后面看我的帅哥是谁?
前往乔治王子城的路上热得了不得,我们停在一个湖边,准备下水凉快凉快。遇到几个摩友,他们也正有此意,有的人还把T恤扔到水里打湿,又穿在身上,说热天骑车用这种蒸发降温的办法效果最好。到乔治王子城后,我们转上西向的16号横贯公路,希望在天黑之前能抵达卡西亚公路的起点。
7.jpg
▲在前往卡西亚的路上遇见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
过史密瑟斯不久见一峡谷中建有渔场,一群人正在捕三文鱼。这些三文鱼逆流而上,到这里产卵。渔人将网放在小瀑布上方,鱼儿跳龙门时刚好跳进网里。不过他们并没有把捕到的鱼拿回家清蒸,而是打上标签后又放回水里,我猜应该是在统计明年鱼的产量。
8.jpg
▲只需要拿个渔网在那里等着就是了,捕鱼有这么简单吗?
9.jpg
▲自投罗网,捕鱼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停下来看了一阵,想搞清楚哪些鱼要打标签,哪些不打;渔人们不一样,他们只对那些自投罗网的鱼有兴趣。
10.jpg
▲拍马赶到了基特旺加,它是卡西亚公路在南边的起点。
11.jpg
▲这是我们在露营地新交的朋友大丽花
今天的露营地设在基特旺加,因位于卡西亚公路的起点,所以这个露营地取名为卡西亚露营地。营地老板问我们去哪儿,我们说要去北边,他说现在去有点晚了,恐怕会遭遇寒冷天气。他这么一说倒确实搞得我们有点心慌慌,不过也没怎么放在心上。老板有只狗叫大丽花,长的娇小可爱,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在门口,嘴里还叼着一个布做的飞盘,结果为了陪它玩捡东西这样的无聊游戏耽搁了整整一个小时。
12.jpg
▲我在教大丽花玩点新花样
准备迎接寒冷天气的洗礼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冒牌阿拉斯加
2018-02-09_170443.jpg
沿着卡西亚公路,也就是37号公路北上,走到与37A公路的交汇处,我们决定往西,去斯图尔特,看看这座位于37A公路尽头的小城是个什么样子。一路的茂密森林,一路的崇山峻岭,还有一路的冰川,就在路边几百米的地方,触手可及,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蓝光,晶莹剔透,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奖赏。
1.jpg
▲一路上冰川随处可见,此谓“熊冰川”。
2.jpg
▲溪流在积雪下挖了一个洞
3.jpg
▲简易桥
4.jpg
▲摩托车才是路上最灿烂的风景
5.jpg
▲一路上雨衣不离身
斯图尔特是座工业城市,居住者大部分是旷工,还有就是在附近水坝上班的水电局工人。斯图尔特离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海德很近,只十分钟车程,在基特旺加露营的时候,我们曾跟营地的老板谈起想要去那个地方,他很不解,怀疑我们是不是脑壳出了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去那儿?那个地方除了一群逃兵,就剩下个传说了。”到海德一看,不得不承认,老板是对的,这个地方确实只能算个传说。在铁屁股协会的论坛上,包括其它那些摩旅网站论坛上,都把海德说成是他们的向往之地。我百思不得其解,打开地图一看,明白了,从加拿大过去,经陆路可以抵达的属于阿拉斯加的最南边的城镇就是这个地方,人们来此只不过是为了在高谈阔论的时候,以此证明自己曾用车轮丈量过遥远的阿拉斯加。
6.jpg
▲这就是让无数摩旅人魂牵梦绕的海德?什么玩意儿!
这个地方就像坨屎,连美国政府都嫌弃它,没有海关人员办理车辆入境手续,没有人检查护照,只有一块“欢迎来到阿拉斯加”的牌子在那儿。加拿大这边倒是有巡逻队晃来晃去,应该是为了防止那些美国逃兵偷偷摸摸跑过来。我们跟一个当地人聊天时,他说了个趣事。他有个姐姐是加拿大人,过来看他,忘了带护照,回去时加拿大海关不让她回到母亲的怀抱,只好麻烦快递小哥才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海德最打眼的建筑当数美国邮政所,外面有块巨大的牌子,上面写着“美国护照申请处”。我看着那块牌子意淫:那些逃兵去那个地方填写个表格,寄出去,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回到美利坚的主流社会了?
7.jpg
▲此店有怪兽
我还听说一件奇闻。据说每个月从凯奇坎会飞来一个警察,在海德待一周,这期间海德人民就不开车出门,因为他们的驾驶证和行驶证早就过期了。这海德人民躲猫猫的功夫简直出神入化。
海德这个破烂玩意儿实在是无聊至极,听说在鱼溪有个专门看熊捉鱼的地方,不如去那里遛遛。半道上见一商店,打算问问路,进去一看到店老板,吓了个半死。此人高约两米四,重达三百余斤,五大三粗,满脸虬髯,如钟馗转世,李逵他爹,别说我们,鬼见了都怕。一开口我们就安心了,话语温柔,给我们指路时那个热情哟,如沐春风:“你们去看熊哈,哎呦喂,还有10几公里呐,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行,不过路面不大好,全是碎石子哟。”
8.jpg
▲学习了一些有关熊的知识,知道了何谓灰熊,何谓黑熊,还知道了遇到
   熊不要逃跑,要装死,像我这种要么战斗要么逃命的性格肯定死定了。
9.jpg
▲站在观景台上整个鱼溪尽收眼底,远处那些长枪短炮已准备就绪。
观景台是美国林业局建造的,为了保护游客不受熊的伤害。熊喜欢聚集于此,抓那些洄游产卵的三文鱼当饭吃。我们来得早了点,刚过中午,溪沟的浅滩上除了死鱼和啄食死鱼的海鸥外,根本没熊。我们坐在那儿等了起码3个小时,研究贪嘴的海鸥是怎么啄死鱼的。
10.jpg
▲一整天基本上都在欣赏这种玩意儿
11.jpg
▲趁妮达上卫生间的机会来了只打酱油的小黑熊
等到太阳都要下山了该死的熊还不来就餐,我们不想摸黑骑车回去,只好走人,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加拿大。挨着我们露营的家伙他也去过鱼溪,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日落之后有熊出来吃晚饭,还是一对儿。(⊙﹏⊙)
12.jpg
▲这些伐下来的树木堆得像印第安人的茅草屋
13.jpg
▲这个警告标志的意思是这里的灰熊脾气很大
14.jpg
▲卡西亚公路的沙石路段
上面那张照片中的树是新长出来的,之前一场大火烧得干干净净。我为什么知道?路边立着很多牌子,什么时候烧的,烧了多少,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别以为大火就是灾难,有时候森林需要它的洗礼才能更新换代,茁壮成长。
回到卡西亚公路继续北上。天气阴冷,雾气沉沉,前两天还在蒸笼般的干旱地区挥汗如雨呢,真是冰火两重天哪。卡西亚公路全长874公里,大部分都是铺装路面,沙石路就那么两三段。路上跑的基本都是装木头的大卡车,偶尔也有几辆长相古怪的房车。越往北走路两边的森林越是茂密,看来育空地区就要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古城道森
2018-02-09_170443.jpg
我们已走到了卡西亚公路的最北端,接下来就是阿拉斯加公路,即1号公路,全称为阿拉斯加-加拿大公路,简称阿加公路,多数人还是称其阿拉斯加公路。这条公路是美军在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修建的,为了快速运送兵员和物资,防止日军袭击阿拉斯加。当然了,这些关我鸟事,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来育空。其实在加拿大,这里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称其为某某省,而是称其为育空地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查了一下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地区和省的最大不同在于,省政府的权力是由1867年制定的宪法赋予的,而地区则是由联邦政府赋予的。”也就是说,作为地区是比较可怜的,它那点权力中央政府想几时收回就几时收回。
从卡西亚公路转到阿加公路后,又往东走了一阵,到了一个名叫沃森莱克的小镇,这是我们今晚安营扎寨的地方。一进镇子,眼前的景象吓了我们一跳,成千上万的牌子挂在柱子上,森林一般,赶紧停车看个究竟。
1.jpg
▲沃森莱克著名的“标牌森林”
到目前为止,这里的牌子总共有75000块,都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家乡带来的。第一块牌子的由来颇具戏剧性。二战时期,一名美国大兵思恋家乡到无以自拔,于是找了一块木板,写上家乡的名字,然后钉在一根木桩上,聊以自慰。此举引得其他士兵纷纷效仿。
2.jpg
▲发现了几块来自安大略的牌子,显然是偷来的。
在游客中心偶然听到工作人员跟一名游客谈话,他们虽然用的是德语,我仍然听懂了。原来离此不远的怀特霍斯是个航空枢纽,北半球各个国家的航班经此飞越北极圈比顺着纬度线飞要近得多。法兰克福就有一个飞往怀特霍斯的直达航班,难怪这两天在路上逛荡的时候遇到开房车的基本都是德国人。当然他们的房车都是租来的,不是用飞机从德国运来的。
3.jpg
▲妮达想数清楚到达有多少块牌子,纯粹在浪费时间。
晚上在沃森莱克露营的时候跟营地老板闲聊,和前一个家伙一样,说现在这个季节往北走太晚了,回头是岸,如果不听劝,我们将很有可能成为勇闯北极圈的烈士。说得我们胆战心惊哪,第二天一起床就着急忙慌地继续北进。在前往特斯林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名叫特斯林的小镇停下来休息,遇到一个叫杨的摩友,来自加利福利亚,骑着一辆英国凯旋公司出品的,名为“高速三缸”的摩托车。不久前,他的后胎坏了,困在路上动弹不得,幸好遇到一名过路的当地人帮他更换了,他来此就是想找到这个人,送个锦旗什么的。
到怀特霍斯后,转而走克朗代克公路,即2号公路,继续往北,向道森进发。1896年,育空发现了黄金,轰动天下,十万余名淘金者从这条路上蜂拥而过,他们带着家当,肩挑背扛,历尽艰辛。今天,有宽阔的公路,有摩托车驮着我们,有一路美景相伴,虽有千里之遥也不过区区尔。
4.jpg
▲在淘金热时期肯定没有这种建筑,它们都是给游客准备的。
道森很像美国西部片里的那些城市,有种荒凉孤寂的意味。当年涌入大量淘金者,但有黄金的地方毕竟有限,大部分人一无所获。而有些在公司矿井里的打工者看到了商机,开始为那些背负着发财梦的人们提供吃住服务,道森就这样慢慢变成了一座城市,现在还能看到20世纪初建造的商店和公司,不过已经为数不多了,大部分都是为了弘扬历史而新建的旅游景点。
5.jpg
▲一家卖KTM产品的商店【译注:KTM为奥地利一家著名越野摩托生产厂商】
我们找了家旅馆小住了两天,算是犒赏一下自己吧。这个小镇周围有一圈用木头做的小路,白天没事就在上面转悠。即将进入旅游淡季,部分商店关门大吉,往日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其实,小镇也曾辉煌过,1898年是它的全盛时期,大量的淘金者和生意人云集于此,在北美西北部地区,其城市规模仅次于西雅图。
6.jpg
▲五彩缤纷的房屋
7.jpg
▲这些人好像刚参加完Crankworx大赛归来
8.jpg
▲妮达又在结交狐朋狗友
9.jpg
▲我一直都想留一口他这样的小胡子
10.jpg
▲拉小提琴消磨时间
来的人这么多,那有那么多黄金可淘,有的人两手空空回老家了,有的人去了阿拉斯加继续他们的淘金梦。尽管随着淘金热的冷却,人们渐渐散去,但由于道森已经建成了一座巨大的城市,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也就没像其它几座因淘金热建起来的城市一样沦为鬼城,虽然往日的繁华早已成了过往云烟。几十年后,随着有钱又有闲的人逐渐增多,它又一次成了圣地,纷纷来此消磨时间,耗费钱财。
11.jpg
▲历史遗迹
最初,房子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由于这里全是永久冻土层,一到冬天,房间里的暖气就将地板下面的冻土层融化,房子也随之坍塌。后来人们学聪明了,全都改为干栏式建筑。淘金的人蜂拥而至,开发商们拼命建造房屋,为了吸引客户,外面做得光鲜亮丽,里面实则偷工减料。到了现在,为吸引游客的光顾又修建了大量仿古建筑,基本上秉承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历史传统,如前图所示。
12.jpg
▲请脑补一个电影画面——正午时分,两名枪手,站在十字路口,突然拔出手枪……
在道森停留的这两日大有收获,了解了很多它的历史,对克朗代克这个黄金产地也有了深入的认识,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更为充实。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一停,不要总在路上飞奔,不要只在头盔的面罩后面观察世界,那样会错失许多精彩而厚重的文化与历史。
明天我们将继续前行!


发表于 2018-3-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经典了,应该为精。

点评

我只是转录别人的作品,”经典“属于原作者,您心目中的”精“也该属于他。  发表于 2018-3-2 11:20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26日 星期天 世界之巅
1.jpg
今早离开道森往西行,出城之后是育空河,需乘轮渡。渡船不大,一次只能装下四辆房车,好在它跑得很快,十分钟就能跑个来回,最关键是它的价格简直让你意想不到——不要钱!到了冬天就用不着它了,到时候会结很厚的冰,人们可以直接开着车从冰面上过河。
1.jpg
▲过河就是前往北极的世界之巅公路
过育空河之后开始爬山,路面很快变成了沙石路,树木也开始越来越稀疏,我们来到了世界之巅公路上。这条路之所以被叫作“世界之巅”,可能是因为它一直在山脊上,可以俯瞰整个育空之北,可以清楚地观赏到两边五彩斑斓的峡谷。
2.jpg
▲路两边的景色像一对双胞胎
公路两边峡谷中的景色像照镜子一般,几乎完全一样,你都不知道究竟该看哪边,全都像瑟拉笔下的油画,浓墨重彩。路面上的石子压得很紧实,不容易打滑。到了冬天,大雪封山,这条路也会封闭。今天虽是周末,天气也不错,但路上的车却很少。走到半道的时候,一辆红色R1200GS探险版从身边呼啸而过,很快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我留意了一下他的车牌,“安大略”!什么叫机缘?千里之外能遇到骑着同一款车子的老乡就是机缘。
3.jpg
▲一幅巨大的点彩派油画
4.jpg
▲我正走在“世界之巅”
5.jpg
▲下面就是五彩缤纷的峡谷
走了大概一百公里,来到加美边境。这里的边防兵是我见过最友好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在哪儿休息就在哪儿休息,他们从来不会限制你。他们说,从这里过境的摩托车倒是不少,尤其是宝马,好像是为了验证这种说法,一辆红色宝马摩托立马开过来停在房子后面。我一看,这不是路上见到的那辆吗?骑手叫布莱恩,安大略亨茨维尔人,在此等候他的两个同伴。从安大略出发,到阿拉斯加转一圈,他们准备用18天时间。我擦,那每天得骑多少路丫!
6.jpg
▲布莱恩在等候他的同伴,还叫我们多多留意他们的踪迹。
这条边境通道也很有意思,海关大楼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共同建造的。上图中左边的房车正进入美国,右边的商务车正进入加拿大
7.jpg
▲从这里过境的摩托车中宝马确实居多
妮达见到三辆宝马停在旁边,走过去跟人家聊天,很快就搞清楚了,他们来自佛罗里达,坐飞机到安克雷奇,然后租了两辆新款的1200S和一俩老款的F650GS,打算去道森。
8.jpg
▲妮达正跟人家聊得火热
9.jpg
▲请注意,这是美国官方立的招牌,不是海德那种假货。这回算真正出国了!
进入阿拉斯加以后,公路的名称就变成了泰勒,被编为5号。名称变了,路面没变,还是沙石;群山没变,仍旧起伏;风景没变,依然壮丽。正优哉游哉之时,一辆宝马摩托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这次是辆R1200RT。又被秒超了,实在是太没面儿了。此人很有可能是布莱恩的同伙,身材高大,骑在一辆这么巨大的摩托车上就像蹲在一辆自行车上似的。骑了约50公里,见一牌子,上面写着“奇金镇”,我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几栋建在乱石堆中的房子也算个镇?在这里我们再次遇到布莱恩,不过这次是跟他的同伴们在一起。刚好到了午餐时间,我俩,布莱恩仨人,还有来自美国的两位哈雷骑士,一起吃了一顿,席间互相交流旅行趣事,其乐融融得很。我感觉到这里来旅行的人大部分都是骑摩托的家伙。
10.jpg
▲布莱恩的同伙海因茨
据说一开始当地人想把他们的小镇叫作Ptarmigan(松鸡),由于没文化,不会拼,只好写成Chicken(小鸡)。(译注:“金”这个地名在谷歌地图上是这么写的。)
从奇金出发,100公里之外就是泰特林章克申,路也从泰勒公路变成了阿拉斯加公路,即2号公路。我们继续往北,打算去北极看看。我说的是阿拉斯加的北极村,不是地球的顶点。
布莱恩他们早跑得没了踪影,不想再被其他安大略的老乡们追上了,尤其是骑宝马的,这样搞得我很没面子。不过照此速度,肯定有人正步步逼近,被追上怕是迟早的事。
11.jpg
▲我整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圣诞老人戴两个乳贴
北极村其实离北极挺远的,甚至连北极圈都没进,但他们声称这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大肆宣扬,比如说,路,命名为“圣诞老人路”什么的;指路牌的柱子全都是红白相间的条纹,像圣诞节孩子们吃的拐棍糖。我们走进了“圣诞老人之家”,看驯鹿,跟各种尺寸的圣诞老人合影。
12.jpg
▲圣诞老人的驯鹿鲁道夫是个红鼻子,看了半天没有哪一只是红的。
13.jpg
▲这里的天气确实冷,穿这么多也无可厚非。
参观完圣诞老人的家,继续北上,到达费尔班克斯时阴天已变成了雨天。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会是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道尔顿公路
“戴德霍斯”,我要以读圣经般崇敬的语调小声念出这个名字。它位于普拉德霍湾,是北美洲有路可循的最北之地,是摩迷们心中的圣地。据说到戴德霍斯的道尔顿公路危机四伏,有两部著名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危险的道路》和《冰路前行》都曾介绍过它。既然来都来了,我们决定去看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1.jpg
1968年,在靠近北冰洋的普拉德霍湾发现了油田,经探明,它是北美地区最大的油田。五年后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压力,决定在这片苔原地上动工修建公路,开发油田。让美国政府没想到的是,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竟然成了摩旅爱好者的天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骑士前来挑战这666公里的搓衣板炮弹坑,来享受这0.76美元/升的特殊油价,来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建设添砖加瓦。
1.jpg
▲道尔顿公路南段,旁边那条白线就是输油管道。
在费尔班克斯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离开了,一路上许多人都曾警告过我们,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不得不加快脚步。天气也不尽如人意,这几天一直下雨,而且天气预报说,接下来一周都不会有什么好转。时间不等人,我们决定立即出发,没做任何准备,打这种无准备的战往往会埋下祸根,这事儿稍后再说。
从费尔班克斯出发,往北走大概110公里就上了道尔顿公路,没走几步就遇到修路。我们只好停下来,等专门带路的车辆护送我们过去。等了十五分钟带路车终于来了,刚好一辆洒水车也过来了,往新铺设的路上洒水,以便泥土能固定在碎石之间。坑爹的带路车领着我们一直跟在洒水车后面,我们被迫一直在泥浆中溜来溜去。卧槽!
我们慢慢挪移,奋力躲避那些大泥潭。后面跟着一队卡车,司机们摇头晃脑,不理解这两个装着公路胎的家伙在泥巴地里干什么。要是我们此时不小心滑倒在地上,我敢肯定,他们为了能按时交货,一定会从我们身上压过去的。
2.jpg
▲过育空河后第一次休息
连续过了两个这样的修路路段,终于熬到了育空河边,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加满油,顺便吃了点午餐。遇到两个从北边回来的摩友,跟他们聊了一会儿。到处在修路,天气也变化无常,我们想从他们那里了解点最新信息。他们说,“你们已经过了最艰难的路段,前面一片坦途。”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他们接着又说,“不过我们只走到了北极圈标志点就回来了。”我们的心又悬起来,他们不过走了道尔顿公路的四分之一,仅仅185公里,听人说,后面的路段才是最危险的。
3.jpg
▲我对道尔顿沿线的感受是:好路难见,美景常在。
4.jpg
▲正式穿越北极圈
北极圈以内的地方,在夏季半夜三更还能见着太阳,而到了冬季,一天到晚见不着阳光。大部分游客,不管是开车来的,还是骑摩托车来的,一般都是在北极圈标志处照张相,留给子孙后代以供瞻仰,然后就回去了。我们不想这样,我们想要更大的挑战。
道尔顿公路沿线总共只有三个小镇,没有麦当劳,没有便利店,没有正规的加油站,只有寒冷的荒原,呼啸而过的重卡,还有与公路相依相伴的输油管道。我听说汽车协会拒绝对道尔顿公路提供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一条适合汽车跑的道路。所以,一旦在路上车子出问题,或者出车祸,只能求助于私人公司,让他们派辆拖车来把你拖回费尔班克斯,费用为3美元/公里。一路走,一路我都在心里算计,万一撞鬼了要损失几多钱财?
走到282公里的地方,遇到一个名为寇德福特的小镇。说它是小镇还高抬了它,除了在泥泞不堪的乱石堆里有几辆拖车以外,我看不到任何作为一个镇应该有的迹象。一块夺人眼球的广告牌戳在那儿:“此去286公里内无汽油!!!”。很明显,到戴德霍斯之前没人卖油了。286公里是我们车子的极限,为防万一,我们挥泪把随身携带的两个4升的备用油桶灌满。我们身边就是日输送210万桶石油的管道,如果因为耗尽燃油而趴窝,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

5.jpg
▲位于怀斯曼的北方旅店
继续往北,离寇德福特22公里处遇到第二个小镇,怀斯曼。这里曾经是采金人的聚集地,而今只剩了几栋当年的小木屋,还有几栋为游客准备的简陋旅店。小镇只有20来个人,他们基本上靠采集和狩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找了一家名为“北方”的旅店过夜,虽说简陋,但比寇德福特那些铁皮店高了不少档次。晚上睡不着觉,想起曾看过的一些与这条路有关的旅行报告,当时确实吓到我了,可惜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走到这个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据我的了解,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妮达好像一点也不担心,睡得像个死猪一样,要么她看的内容跟我不一样,要么她有钢铁般的意志。管他呢,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攻陷戴德霍斯
1.jpg
有档电视节目叫“终极淘汰挑战赛”,就是设置一条有很多稀奇古怪障碍的线路,让参赛选手骑着摩托车去穿越,经常是人仰马翻,笑话百出。妮达很喜欢看,从中能得到无以言表的快感。没想到今天我们也成了参赛选手,只是场地变成了道尔顿公路。
1.jpg
▲内裤上都溅满了泥点子,不过我仍然斗志昂扬。
雨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仍在继续,也就是说,我们参加“终极淘汰挑战赛”的第一关就是要在湿滑的烂泥路面上用光溜溜的公路胎骑行。那我们也学学他们,喊两嗓子“永不放弃!”,给自己打打气先。
2.jpg
▲2轮对战18轮,来吧,老子不怕你!
道尔顿公路原本专门为卡车运送材料而建的,这些建造输油管道的材料会一直送到普拉德霍湾。现在则为戴德霍斯运送各种物资,那里是提取石油的基地。因此路上跑的基本都是大卡车,面对这些公路之王要特别小心,最大的威胁就是它们从你旁边经过的时候飞起来的石块。道尔顿公路的限速为80公里/小时,但到处乱飞的石块足以达到把挡风玻璃或者面罩击碎的程度。理想的办法是:看到对面有卡车开过来,立马靠边停下,躲在挡风玻璃后面,脸朝外。
3.jpg
▲妮达正在擦面罩上的泥浆,刚才飞驰而过的一辆卡车干的。
听人说,在干旱的夏季,如果看见远处一团沙尘暴,那就说明有卡车来了,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今天不行,下雨,灰尘早变成了泥浆,如果卡车经过时没有及时把头扭开,暴雨似的泥点子就会涂满面罩,路都看不清。想随手用手套擦一擦继续前进?算了吧,手套比面罩还脏,只能暂时停下来,找块干净点的布抹两下。
4.jpg
▲哪怕大雨浓雾也掩盖不了金秋大地的绚丽色彩
越往北走越荒凉,树木也越来越少。大量修路路段对两个轮子的车来说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只往路上铺设泥巴和碎石,从来不放沥青,人家本来就只供卡车运货,从没打算让其他车辆来这里瞎转悠,据说1994年以前还不让社会车辆在这条路上跑。
5.jpg
▲阿蒂贡山口白茫茫一片
布鲁克斯山脉几乎占据了育空和阿拉斯加北部大部分地区。这条山脉的北部地区被称之为北坡,因为那些山峰都朝向北边,所有的降水都流入北冰洋。实际上,道尔顿公路最开始就叫北坡路。要越过布鲁克斯山脉必须经过海拔1444米的阿蒂贡山口,那里的雪和冰是我们要面对的极限挑战。
我们艰难地向山口攀登,雪撒着欢儿的下,不断堆积着路上、山坡上,还有我们的肩膀上。路面变得非常湿滑,步履维艰,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变成蜗牛的唯一原因,一路上壮美的景色实在是让人寸步难行。
6.jpg
▲群山银装素裹,壮丽非常,只是路况极差,骑得胆战心惊。
7.jpg
▲在我看来,阿蒂贡山口的暴风雪是我们这次旅行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8.jpg
▲翻过阿蒂贡山口下山途中
9.jpg
▲进入山北的阿蒂贡峡谷
10.jpg
▲热烈庆祝成功穿越阿蒂贡山口
11.jpg
▲在阿蒂贡山谷小憩片刻
12.jpg
▲妮达正在赏景——历尽艰辛后的美景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13.jpg
▲再次启程——我们要去挑战下一个极限
骑道尔顿这样的路事先还是应该准备准备,比如轮胎,人家基本上都是越野胎,而我们不仅是公路胎,而且还在育空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那些像砂布似的公路上跑了好久,轮胎已经磨损得差不多了,光溜溜的,在泥浆路上那个滑丫,无以言表。还有车子的重心,后座上的行李,尾箱里的工具,太重了,车子的重心又高又后,那个平衡控制起来相当费劲,就像走钢丝,手里拿着一个笤帚,笤帚把上还放着一个保龄球。
14.jpg
▲在加尔布雷斯露营地吃午饭
走到加尔布雷斯湖,我们吃掉了尾箱中的所有食物,终于解决了摩托车重心偏高的问题。很快发现又有一个新的问题要解决——吃多了以后瞌睡的要命。
15.jpg
▲加尔布雷斯湖
16.jpg
▲路真的泥泞不堪
我们看见工人们往路面上喷洒氯化钙。氯化钙是一种增稠剂,可以让泥巴变稠,这样在夏天路面才能坚硬。但打湿以后会变成湿滑的黏土,溅在散热器和排气管上,经高温过后会变得很硬,像烤瓷一般,不动用凿子锤子根本弄不下来。由于氯化钙也有轻微的腐蚀性,最好在变成烤瓷之前把它给清除掉。
17.jpg
▲泥巴下面还埋着一个快乐的骑士
18.jpg
▲一路上遇到不少举着“停车”标志的“拦路虎”
到处都在修路,一等就是15至30分钟。遇到修路,一般举着“停车”牌子的人会让摩托车排到最前面。等带领我们走出修路路段的车是件很无聊的事,我们就跟举牌子的人聊天。这次这位是个大姐,她说,前几天大雪封山,道尔顿公路有个路段关闭了,你们今天能来到这里,真是万幸。她还说,如果这段路长时间不让通车,她就会堆个雪人,让它帮忙拿着这块牌子。时间一长,雪人就化了,摊倒在地上,那些工地上的司机就会拿这事儿开玩笑,说她的雪人在工作时间睡懒觉。☺
19.jpg
▲跟着引路车走过修路路段
遇到路特别烂车要失控的时候千万不能一下松掉油门,甚至猛踩刹车,加点小油有助于车子保持直线,不易摔倒,而且一定要与前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些都是我们以前越野时得到的经验。反正一句话,“见势不妙就给点油”。
20.jpg
▲伸伸胳膊踢踢腿,准备迎接最后的挑战——搓衣板加炮弹坑。
走到536公里处的一个名叫“欢乐谷”的地方,雨停了,太阳在云缝里探头探脑,路面也从泥浆变成了紧实的沙石。我们开始加快速度,直到瞧见翻到沟里的一辆小车和一辆卡车之后,我们的脑袋才清醒了些,赶紧把速度降下来。很明显,在这条路上你不能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否则就会得到那两辆车一样的下场。看样子这两辆车翻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没人管,我想可能还是因为钱的问题。你想啊,此地离费尔班克斯645公里,每公里拖车费为3美元,拖回去还得修,太不划算了,还不如让它成为一堆废铁。
21.jpg
▲必须要跟商店墙上的这张戴德霍斯唯一的欢迎标语合个影
22.jpg
▲我们在尾箱上写下了“戴德霍斯”以示纪念
终于看见戴德霍斯的简易房出现在地平线上。这些活动房都很矮,高不过一层楼,全都是用大卡车拖来的,是石油工人的家。终于熬到了道尔顿公路的尽头,感觉一身轻松,但很快这点美好的感觉就被冲散了,因为我们其实只完成了一半,还得骑回去的丫。糟糕的是,天气预报说未来5天都是雨。问题来了,我们是等天晴了,冒着可能大雪的危险骑回去呢?还是在更深的烂泥里骑回去?人生中面临的无数选择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躲不过去。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北冰洋洗脚
1.jpg
从多伦多到温哥华横向4206公里,从温哥华到戴德霍斯纵向4117公路,几乎相等,看着地图上长长的划痕,简直太酷炫了,说真的,这万里征途已经实现了我们畅游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广袤土地的愿景。
1.jpg
▲在戴德霍斯加油站加油的感觉很奇特,你会误以为汽油是直接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最后一次加油是在寇德福特,走到这里已经烧得干干净净,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油箱灌满。不过这里的汽油价格很不亲民,每升高达1.4美元。我们虽然就在北美地区最大的油田上,可惜由于税收的原因,整个普拉德霍湾一个炼油厂都没有,这里的汽油全靠昨天在路上差点把我们整死的那些大卡车运过来的。
2.jpg
▲戴德霍斯中心区域
这里全是活动房,高不过一层,一个接一个,连成一片,像搭积木一样,与其说是一个镇,不如说是一个采油工地更合适。工人们被送到这儿来,一呆就是几个月,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每天掰着指头计算回家的日子,盘算着回到文明世界后怎样花掉辛苦挣来的薪水。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除了几个跑来探险的骑士,以及个别对北冰洋感兴趣的古怪游客之外,没人会跑到这里来休闲。
3.jpg
▲我们的庇护所——普拉德霍湾酒店
这里的住宿跟卖的汽油一样,贵得要命,各种物资都得靠汽车来运,而且道尔顿公路又不好走,成本自然很高。当然了,这里上班的工人由公司给予补贴,游客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自掏腰包。妮达调查了一番,发现“普拉德霍湾酒店”最划算,提供的是自助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厨房全天候开放,自助餐吃腻了还可以自己做。我们定了两天,为了从细雨泥浆中获得喘息的机会真的是下了血本。
酒店的服务真是周到,他们储备东西可以随便拿。反正是付了钱的撒,我们就疯狂地拿了大量的香皂肥皂、佐料纸巾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还冲进厨房搜刮饼干、薯片、三明治,反正几周之内看不到人烟都饿不死我们。车灌满了油,人吃的用的也准备充足,雨你想下就下吧,哥们儿不惧你,就算你把路上的稀泥整到一尺深咱们照样能骑回去。不管心里是不是真的有底,斗志不能垮,一定要雄起。
4.jpg
▲这个地方最流行戴套
这个地方虽然都是些简陋的活动房,却讲究得很,进门就得脱鞋,不脱也行,戴个鞋套。也是,满脚泥走进去,屋里很快会变成烂泥田。还有个讲究就是洗手,凡是卫生间,或者餐厅,在显眼位置都会有“请用洗手液洗手”的大幅标语。也是,这里共有约3000个工人,80%都是男性,男人对卫生的要求一般都不高,没人提醒,拉完粑粑也可能不会洗手。还有个更大的讲究就是不许喝酒,可见在这个全是公子的地方,酒精常常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妮达说,这里的人对她很友好啊,见着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说,要是你去监狱,那些关了几年没见过女人的家伙会更热情。
5.jpg
▲这些移动式钻井平台特别重,每小时只能走几公里,要不然会因过热而爆胎。
道尔顿公路并没有到达北冰洋,还有10来公里远,这一段路需要通过当地旅行社,在他们的陪同下才能去,据说是出于安全考虑。交了护照之后,得等上一整天,旅行社需要通过美国政府审核护照。其实我很担心,因为我有超速罚单,还没交钱。还好,这种事儿并没有违反他们的安全规定,第二天顺利登上旅行社提供的面包车,去参观戴德霍斯和北冰洋。
6.jpg
▲这是戴德霍斯典型的积木式活动板房
当然了,在戴德霍斯也不是全都是活动板房,也有少量永久性建筑。显然吸收了道森的经验教训,都不是直接建在冻土层上的,而是离地面有一定缝隙,避免冻土融化,房屋倒塌。
7.jpg
▲画几颗假树就敢号称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的人很逗逼。
旁边那几坨黄金和因纽特人的玛尼堆倒很贴切。
在这个地方,出门活动得戴上护目镜,倒不是为了时髦,主要是为了防止那些大卡车溅起路上的石子伤到眼睛。飞起来的石子很厉害,像子弹一样,在路边斜坡上打出许多弹坑,所以错车的时候那些大卡车都有严格的限速。
8.jpg
▲下北冰洋游泳不敢,洗个脚还是有勇气的。
现在的气温大概四五度,水的温度还要低得多,特别凉,听人讲,在寒冬腊月也有人下去游泳,我看是疯了。
9.jpg
▲海滩上锈迹斑斑的油桶
10.jpg
▲海滩上飘零的浮木
普拉德霍湾沿岸堆积着很多浮木,它们来自加拿大西北地区,是北冰洋的洋流把它们从加拿大带过来的,有点像在阿拉斯加漫无目的飘荡的我们。为什么肯定它们不可能来自美国,因为布鲁克斯山脉以北根本没有树。
11.jpg
▲这是最初找到石油的地方,这个雕塑象征着钻井平台上燃烧的火焰。
游完北冰洋,我们立即着手准备返程。这两天雨一直下,我很担忧。妮达提醒我,听说路比我们来的时候烂得多了。她这一说,搞得我更是七上八下,不知道路上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好像为了证明我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刚出戴德霍斯就遇到横风,飞沙走石的,我们拼命倾斜摩托车与之对抗。本来还可以在坑坑洼洼的烂泥地里找找相对干燥的线路,这下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只能奋力向前,哪里还有择路而行的可能。感觉这道尔顿公路像条恶龙,不知道哪里惹毛了它,整天摆着个臭脸。
12.jpg
阿蒂贡山口别样的风景
终于又到了阿蒂贡山口,山谷中的雪早已融化,露出了红褐色的植被,像粘在地面上似的薄薄一层。跟当初在暴风雪中翻山越岭的景象完全不同了,没有隐藏在雪下的陷阱,也没有那么的湿滑,相对安全了许多。没有了迷雾的遮挡,我们可以屹立山巅,俯瞰山谷,尽情享受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山的美景。
13.jpg
▲谷中秋色美轮美奂
14.jpg
▲当初繁忙的施工路段今天空无一人
今天是九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刚好是美国劳动节,所有施工路段都空无一人。洒水车倒是没有了,可惜由于连日下雨,路那个滑呀,比洒过水还厉害。在每次车子就要从胯下滑出去的瞬间我成功抑制住了人的本能,没有松油门,也没有踩刹车,而是加把油。妮达由于长时间紧握车把,手有点疼,我的手倒不疼,就是在坐垫上磨来磨去菊花有点受不了。
15.jpg
▲这轮胎磨的,换个赛车用的光头胎也比它强。
16.jpg
▲育空河边接待站停车场已成一滩烂泥
去北冰洋玩的时候,导游跟我们讲,在阿拉斯加北部地区,八月份是雨水最丰沛的季节。来这儿之前,有些东西应该事先好好研究一下,不能太冒失了,就像曾在季风期间试图从印度登上喜马拉雅山一样,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当然了,凡事有弊就有利。如果提前两周来,雨季倒是避开了,蚊子会咬得你哭爹喊娘。道尔顿公路两边大大小小的死水潭,一到夏天,简直就是温床,每天孕育出成千上万的蚊子,常常追得草地上的驯鹿上蹿下跳,公路上的骑士屁滚尿流。
17.jpg
▲妮达对施工工地情有独钟,因为能找到厕所。
我曾看到过一篇帖子,一位走过道尔顿公路的摩友写的。文中提到的“惊悚600米”其实不存在具体位置,在道尔顿公路上,哪里都可能是“惊悚600米”,比如,我们的“惊悚600米”就发生在道尔顿公路的最后几公里。这段路的泥浆又滑又粘稠,摩托车根本走不了直线,只能蛇形前进,滑来滑去,像蜗牛似的往前爬。再加上从“普拉德霍湾酒店”拿的大量炸薯片和洗衣液,负载累累,重心又高,很难控制平衡。这些年来,我骑着摩托车走了不少路,各种各样,从没想过放弃,但这次,我一度曾出现过叫辆拖车的想法。当我在对讲机里听到妮达的欢呼声时,我知道我们又回到了沥青路面,我们安全了!能完好无损地在道尔顿公路上骑个来回真的是一件让人可以心花怒放的事情,相当值得大肆庆祝一番。
18.jpg
▲在费尔班克斯我们费了好大劲才把摩托车上混着氯化钙的泥巴彻底冲洗干净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安克雷奇休整
1.jpg
经过了上周强烈的刺激之后,实在是身心俱疲,我们需要好好放松一下,花点时间干点家务事。自从进入阿拉斯加以来,“冬天来了”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现在已经九月份了,冬天真的要来临了,我们得尽快南下。
1.jpg
▲在洗衣房一边洗肮脏的骑行服,一边上网聊天,两不误。
两周前我们就预约了费尔班克斯的宝马专卖店,打算从道尔顿公路回来后做一次常规保养。进了店才发现走错了地方,他们一直都在不停地抢修从道尔顿公路上拖回来的重伤员,根本没有时间理我们,感觉像是一个去医院做体检的家伙走错了地方,跑去急诊室等。没办法,只好求助于安克雷奇的一家摩托车店,还好,不算太远,也就580公里的距离。
2.jpg
▲会拉雪橇的二哈
从费尔班克斯出发,前往安克雷奇的途中会经过迪纳利国家公园,我们决定顺便去瞧瞧。路上遇到强风,有时候我们得使劲倾斜车子才能与之对抗,不至于被吹翻。但要特别小心,当大卡车从身边经过时,横风会突然消失,搞不好车子就会失控。迪纳利,我们见识到了哈士奇的风采。哈士奇可不是只能呆在温室里陪人玩耍的宠物,人家原本是专门用来拉雪橇的狗,精力充沛,善于奔跑,公园里养它们就是为了拉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有他们的器材。跟汽车相比,哈士奇高环保,低噪音,是一种优良的交通工具。况且它们还长得相当喜人。
3.jpg
▲这只二哈像是屁股痒,不断调整身体角度,好让妮达帮它挠。
4.jpg
▲二哈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挠痒痒
到安克雷奇后没像往常那样搭帐篷露营,而是找了家旅馆住下。晚上没事看张DVD打发时间,刚看完,起来关电视,突然外面电光一闪,灯一下全灭了。黑暗中看见窗外的树起了火,不过很快就被大雨给浇灭了。我们以为是雷击所致,第二天早上出去散步才发现不是雷击,是树被风吹倒了,将电线砸断,电火花引燃了树叶。据气象台报告,昨晚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座城市,风速曾达到每小时210公里,摧毁了很多树和电线杆。最大风速究竟是多少不知道,因为气象台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损坏了。幸亏没住帐篷,不然会惨到何种地步。真是犹如诸葛在世,能掐会算丫。
5.jpg
▲看到了吗?最右边那个窗户就是我们的房间。
要不是邻居家的屋顶挡着,这棵树就砸到了我们头上。
这么大的树被连根拔起,要是住帐篷,现在我们两个肯定挂在澳大利亚某棵树上。还有我们的车也很幸运,妮达的车放在了经销商处保养,我的车则放在旅馆车库里,都没象往常那样停在外边。
6.jpg
▲昨晚的风真的很猛
旅馆老板跟我们讲,这风来的有点早,通常要到下个月才会出现大风天气。不过到那个时节,这些树的叶子早落光了,再大的风也不怕。从新闻中得知,由于很多倒塌的树木压断了电线,造成大约25000至30000户家庭断电,电力公司正在拼命抢修中。
7.jpg
▲我们在安克雷奇到处转悠,考察有多少树遭到摧残。
8.jpg
▲浪漫的烛光早餐
我们住的这种BnB型的旅馆是要提供早餐的。由于停电,无法提供热食,只好一人发放一份三明治,一根香蕉,以及一支蜡烛,为表歉意,外加了一瓶巧克力味的花生酱。吃花生酱对妮达来说,一直是个挑战,现在她发现,吃普通花生酱已经算不得挑战了,吃巧克力味的黑色花生酱才是意志力的终极考验。
9.jpg
▲宠物鸡
老板出去打听什么时候来电的问题去了,我们闲着没事干,跑去后院找他们养的鸡玩。这些鸡是老板的宠物,不可思议吧,不过确实长得一表鸡才,招人喜欢,特别喜欢吃浆果。
10.jpg
▲妮达一摘浆果鸡们就兴奋不已
旅馆被树砸了之后,老板人挺好的,让我们搬去跟他们一起住。说实话,在帐篷里睡了两个多月,我们也想有个屋顶遮风挡雨,尤其在阿拉斯加这样寒冷多雨的秋夜。老板说晚上还带我们出去吃饭,问我们想吃什么?我提了一个非分的要求,说想吃当地特色美食,于是老板把我俩带进了一个披萨店。我算是看明白了,这里早成了一座典型的美国城市,想体验民俗,想吃到伊努皮克人的传统菜肴已是不可能了。
11.jpg
▲店老板两口子,好人两枚。
旅店老板叫斯蒂芬,老板娘叫亚娜,这两口子都是好人,待我们如老友一般,跟他们在一起简直是种享受。我问他们,安克雷奇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去,心想,别跟我说什么夏威夷,漂洋过海几千里,我们现在还受用不起。他们绞尽脑汁推荐了一些地方,听起来似乎相当不错哟。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冰封的基奈半岛
1.jpg
基奈半岛位于安克雷奇以南约5小时车程的地方,是本地人周末度假的好去处。那里有无数条河流奔涌而过,是垂钓者的天堂。还有几个小城,背靠着高大的山脉,绵延的冰川,风景如画。我们也学学当地人,去那儿度一个周末。
去基奈半岛的路叫苏华德公路,也称1号公路。有个深入到基奈半岛西海岸的海湾,叫特纳盖恩,苏华德公路就歪歪扭扭的沿着它延伸,绕过这个海湾大概需要45分钟。一面是山,一面是海,这是我们最喜欢的骑行线路。据斯蒂芬讲,退潮的时候,还会看见路边宽达几百米的灰色淤泥,那是冰川从山上凿下来的。
1.jpg
▲荷马尖沙咀
抵达荷马已是傍晚时分,找睡觉的地方乃当务之急,这里大部分露营地都在尖沙咀上。这条沙咀细长细长的,长达8公里,像根烤串的签子深深插入卡契马克湾中,是荷马最主要的旅游景点。我们一直骑到尖沙咀的尽头,从这里望出去,仿佛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山抱在怀中。可惜这一带的露营地大部分都已关闭,露营者寥寥无几,也难怪,在这滴水成冰的夜晚几人还有露营的兴致。
亚娜曾教过我们一个阿拉斯加南部的俗语——灰尘终结者,这不是一种生化武器,只是降落在山巅的第一场雪,预示着夏天已去,寒冬即将来临。随着秋天的背影逐渐远去,灰尘终结者正在不断往山脚爬,最终会占领整个大地。
2.jpg
▲动听的音乐在艺术家们的指尖流淌
晚上,我们去美人鱼餐馆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犒劳一下自己。这个餐馆在荷马享有盛誉,味道确实不错。为什么会如此美味?我觉得不仅仅是厨师的功劳,恐怕跟我们近两个月天天吃三明治也有一定的关系。荷马是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饭后自然要去感受一番。走到一个角落,听见一阵乐声传来,很明显,这是乐队现场演奏的。我们寻声走去,见一牌匾,上书“邦内尔街道艺术中心”,里面的观众见我们站在门口听,招手让我们进去。这是一个四重奏乐队,队长叫丹·克拉瑞斯,是当地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们正在演奏一首爵士乐,很好听。手机里存放的MP3有三千首之多,听了好几遍了,听听这种现场演奏的音乐正好可以换换口味。
3.jpg
▲落日 海浪 沙滩
4.jpg
▲美不胜收的群山之下到处都是旅馆、商店、码头、露营地、停车场……
5.jpg
▲今年的旅游旺季已经过去了,这些旅馆在等待着来年再大赚一笔。
6.jpg
▲荷马尖沙咀的游艇码头
荷马尖沙咀上修建了好几个码头,码头上停靠着几百艘游艇。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各种旅游服务设施自然也遍地开花。对此我不想做任何评价,毕竟我们也是观光客。
7.jpg
荷马尖沙咀的游艇码头
8.jpg
海滩上洒满落日余晖
9.jpg
▲雨后初晴的天空绚烂无比
10.jpg
▲经受了一夜严寒之后猛然在蓝天碧水间醒来
早上醒来,帐篷上全是冰霜,这是在提醒我们,冬天就要来临,不能再磨蹭了。匆匆离开荷马,前往半岛西边的西沃德,道不算远。路上要经过一个名叫“出口”的冰川,在这一带冰川挺多的,有路可去的不多,此冰川是其中之一。我们停车走到冰川边上,拍了些照片。
11.jpg
▲出口冰川
由于周期性冰川时代的原因,出口冰川正在快速消退。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小型冰川时代是在19世纪初叶,从那时开始算起,这个冰川已经后退了近两公里。一路上有很多写着日期的标牌,记录的是近两百年来冰川退缩的位置。
12.jpg
▲冰川旁有小路可循
13.jpg
▲妮达手搭凉棚不是遮挡太阳,而是冰面太过耀眼。
14.jpg
出口冰川
15.jpg
▲冰川顶部特写
16.jpg
▲群山给西沃德增添了几分雄伟和壮丽
17.jpg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们结束了基奈半岛的周末游
寒冷的天气在催促着我们,得赶快离开阿拉斯加了。旅游季节已经结束,商家纷纷关门走人,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再骑着摩托车在这里到处瞎转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9日 星期天 逃离阿拉斯加
0.jpg
回到安克雷奇已是华灯初上,幸运的是,听说当地的哈雷摩托代理商提供了一个免费的露营地,只要是骑摩托车旅行的人都可以享用。不幸的是,由于今天周末,没人上班,卫生间、淋浴房都锁着呢。幸亏 MotoQuest有人,幸亏他们跟哈雷代理商用的是同一个停车场,我们才得以洗上一个热水澡。在寒风中骑了一整天,能洗个热水澡,那感受,怎一个爽字了得。要是能让帐篷通上暖气就更好了,我们宁愿拿墨西哥玉米煎饼来换。【译注:MotoQuest是一个专门为爱好摩旅的人出租摩托车的公司。】
1.jpg
▲哈雷专卖店后院除了我们别无他人,我们的摩托车也孤零零地停在上面。
又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冻得老子们够呛。没见其他人在此露营,人家清楚这是个怎样的季节。到了第二天早上,哈雷专卖店的门还没开,很遗憾,人家为我们提供了免费驻地,我们却没有机会当面说声谢谢。
2.jpg
▲帐篷上,车罩上,全是冰渣子。
3.jpg
▲安克雷奇以东不远有个国家公园,里面有好多气势恢宏
的冰川,有的在阿拉斯加1号公路边上就能看见
4.jpg
▲公路边上全是这种东西真的没法儿集中精力骑车
从安克雷奇到托克这一段路太让人惊喜了。这里靠近北极,亚北极地区的种种精彩,森林、冰川、溪流、山脉,都在这条九曲回肠的公路上一一呈现。我很不解,为什么这条路没有被载入摩旅史册,也许是因为道尔顿公路将它的光芒给掩盖了,但我得说,每一个到阿拉斯加的摩友都应该把这条路列入你的计划中。
5.jpg
▲路上偶遇骑着一辆破旧铃木GS550的鲍勃先生
有一次停车欣赏美景的时候,我问妮达,有木有注意到我们刚才超过的那个家伙,他是瑞士人。
“你说的是鲍勃吗?你怎么知道他是瑞士人?”
“他有个边箱后面写着两个巨大的字母CH丫。你怎么知道他叫鲍勃?”
“他的边箱上写着他的名字丫。”
一般都是为自己的网站做广告,把自己的名字广而告之的人很少见,此人应该很有意思。
6.jpg
▲阴云密布的天空,遥不可及的朗格山脉。
走到朗格国家公园,1号公路就跟4号公路合二为一了,我们开始转而向北,往托克骑去。其实老远就看到了朗格山脉,结果足足骑了一个小时才到。此后沿着公园西边走好久,朗格山脉也一直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些山全是火山,美国火山高度前三甲中,这里就占据了两席。
7.jpg
没有比在晚秋缤纷的色彩中骑行更让人惬意的了
8.jpg
▲在秋色衬托下我们的坐骑魅力四射
9.jpg
▲近在咫尺的朗格山脉
到托克的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托克位于阿拉斯加1号公路和2号公路的交汇处。我们去游客中心准备吃个自己炮制的三明治,没想到在停车场再次看到标有“鲍勃”的摩托车,但没见到鲍勃本人。我们仔细看了一眼两个边箱,发现是用选举人宣传自己的广告牌制作的。上面两个巨大的“CH”并不是瑞士的意思,只是由于切割的原因,刚好留下了这两个字母。走进游客中心,见到了本人。他叫奥斯丁,家住安克雷奇,22岁,刚毕业,准备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今天刚从安克雷奇出发,计划先骑到加利福利亚,卖掉车,坐船去越南,然后再重新买一辆。实在是很牛逼,很勇猛。他的出现,让我和妮达谈论起了旅行的时机问题,究竟应该在工作前进行,还是应该在工作中,或者应该在退休后,好像各有利弊,难以说清。奥斯丁这么年轻就环游世界,他的体验肯定跟我们这些老家伙大不同。偶遇这么个神人,不由让我想起早在六月中旬出发之时,也曾信誓旦旦地说——誓将摩旅进行到底。誓言犹在耳边,未曾散去,感觉就像是在昨天。真心希望能在旅途中与他再次相遇。
10.jpg
▲环游世界的奥斯丁和他自制的“鲍勃”牌边箱
奥斯丁速度慢,先走了。走前我们跟他说,也许在过境时还能见面。结果在托克耽搁得太久,太阳都落山了才出发,等我们赶到阿拉斯加和育空的边界线时,天已经黑了,奥斯汀早不见了踪影。一过境,路立马变得稀烂,很多地方都用沙石补过,在黑暗中不小心以巡航速度穿过时会惊出两滴冷汗。刚从富得流油的阿拉斯加州回来,一时还不太习惯这个贫穷省份的道路。
11.jpg
▲夕阳给漫山遍野的树镀上了一层黄金
越过边境20公里后才见到加拿大海关,好像这里的国家安全不是个问题。海关大楼警卫带着同情的目光看了我们一眼,说,离此10公里之外就是比弗克里克,那里有可以洗热水澡的露营地。到了露营地,去加油站加油,从一辆车里突然跳出两个东欧人,问我们用的是什么轮胎。问这么怪的问题,什么意思?原来他们在迪斯特拉克申贝遇上一场暴雪,下了整整一小时,他们的轮胎不给力,好不容易才溜到这里。他们好像特别关心我们的安全问题,直到我们给他们保证,今晚就在这里不走了,他们才放下心来。
天气很冷,到处都是冰碴子,肯定在零度以下了。我们穿着厚重的保暖衣,戴着手套,弄了好半天才把帐篷搭好。坐在帐篷里喘气,满嘴冒烟。夜间就更冷了,我们穿上所有衣服,蜷缩在睡袋里瑟瑟发抖。半夜冷得睡不着,起来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我滴乖乖,零下九度。亲爱的北极圈,我们就要分别了,明天能暖和点么?!

发表于 2018-3-9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更新{:1_122:}

点评

还好不是立等更新  发表于 2018-3-10 09:50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半路油尽
0.jpg
育空地区和阿拉斯加州只在地图上有条虚拟的线将其分离,在地理上它们是一体的,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风景依旧很诱人,但冬天真的来了,我们得抓紧时间南逃才是正理。昨夜一场大雪,到处银装素裹,好在公路上还没有积雪。
1.jpg
▲冬天骑车雪是个大麻烦
我们没有走卡西亚公路原路返回,一直走的是阿拉斯加公路,穿过育空地区,进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虽说饶了些,但路面更好,而且沿途的服务设施也更完善。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2.jpg
▲前面就是克卢恩湖
走到迪斯特拉克申贝已日近晌午,进一家饭馆吃饭,跟几个当地人聊起昨夜的雪,他们异口同声说,“你们在这个季节骑着摩托出来实在不是时候。”我们只好装着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不停额首,嘴里附和“是吗?”……天气确实冷的要命,在北极这段时间,我们一般都是下馆子,在野外吃饭实在是受不了。就是价格太贵,即便是到了这个地方其价格也几乎是南方的1.5倍,这段时间兜里的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好让人心疼。
3.jpg
克鲁瓦尼国家公园的美丽雪山
今晚准备在怀特霍斯过夜,路上要经过克鲁瓦尼国家公园,里面全是白雪皑皑的群山。来之前我对阿拉斯加和育空并不是特别了解,这趟下来,“山”成了我对这个地区的全部记忆。
4.jpg
▲育空地区山连着山
到怀特霍斯这一路上差点没被冻死,城外有个露营地,我们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在这里待了两天,想给自己的电池充充电。没别的意思,就是给随身携带的一大堆电子设备,什么笔记本、照相机、手机等等充电。一大早跑到公共图书馆,在那里混了一整天,主要是给朋友和家人发邮件,更新博客。
5.jpg
▲这样才能证明到此一游
这座城市跟道森一样,有很多淘金热时期留下来的古老建筑,“Klondike Rib and Salmon BBQ”餐馆就是其中之一,晚上我们去享受了一顿热气腾腾的大餐。先犒劳犒劳自己,等天气暖和了再勒紧裤腰带吧。吃饭的时候看到一条标语:“离本季结束还有7天”。旅游季节快要结束了,再耽搁怕是连吃饭睡觉都找不着地儿了。
6.jpg
▲妮达吃的是炖麋鹿肉加大饼,我吃的是意大利面配牛肉香肠
离开怀特霍斯后继续沿着阿拉斯加公路向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进发,途中经过了熟悉的卡西亚公路交汇点,还有沃森莱克。阿拉斯加公路原本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由美国政府修建的,为了往怀特霍斯运送武器和军队,防止日本人进攻阿拉斯加,因为阿拉斯加离日本最近。为了支持美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加拿大同意这条公路经过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条件是战后移交给加拿大。结果我们得到了一条崎岖不平的沙石路,几十年来,政府总共花了几百万美元去重新改造一条名为“阿拉斯加”的公路。
7.jpg
▲霍尔迪身材高大,妮达1.70,穿着高统靴,戴着头盔,还矮他一大截。
原本这条路上每隔75公里就有一个加油站,但是由于冬天即将来临,路上闲车闲人少了很多,有些加油站就关门大吉了。眼看油箱见底了还不见加油站,要不是道尔顿公路上加的备用油没用,我们就要倒大霉了。停路边加油时碰见一位骑着GS的同道中人,刚好,他也正在倒腾他的备用油桶。闲聊中得知,他叫霍尔迪,西班牙人,带着摩托车坐船过来,打算横穿整个美洲大陆。
8.jpg
▲我们的西班牙语不太好,霍尔迪的英语也不怎么样,
但我们凭着地图这一国际通用语言交流得相当顺畅。
9.jpg
▲霍尔迪跟妮达说,他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摩托车。
10.jpg
▲备用油桶真是个伟大发明
我和妮达的备用油桶不是一个牌子,我的还好,能装3.78升,妮达的只能装3升,相当可怜。我们把油全都倒进油箱里,可油表几乎没动,可能是油箱完全空了,这点油不济事,也可能是GS的油表问题。GS油表不准可谓臭名昭著,在我看来,它不过是一个安装在车上的娱乐产品而已。
在南进的路上,对付寒冷的天气就够我们受了,现在还要面对日益减少的各种服务设施,真是有点催悲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温泉与野牛
0.jpg
沿着97号公路,也就是阿拉斯加公路越过育空地区,进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久,到了一个名叫利亚德里弗的地方,此地温泉很有名。奔波了这么久,我们打算泡一泡,洗去一身的尘埃。温泉离阿拉斯加公路不到1公里,但在茂密的森林和冒着热气的沼泽环绕之下,给人的感觉像是在遥远的天际。
1.jpg
▲放松的好去处
利亚德温泉在加拿大排名第二,第一大温泉在镭温泉村,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还记得吗,在这趟旅行中我们曾经去过。外面的温度非常冷,只有十来度,子里却很温暖,“冷池”有42度,“热池”则高达52度,雾气腾腾,池中的人像魅影一般漂浮在水面,有种很诡异的气氛。
2.jpg
▲“热池”里虚度光阴
3.jpg
▲“热池”里呆不久,太热了。
4.jpg
▲天人合一
5.jpg
▲妮达的纹身确实非同凡响
6.jpg
▲又下雨了,滴在水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雨在我们的帐篷上敲打了一夜,直到清晨方才停歇。天仍旧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的气息。我们决定继续南下。有人提醒说,路上有很多野生动物,小心驾驶,果然,离利亚德里弗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我们就碰到了一群野牛。
7.jpg
风吹草低见野牛……
8.jpg
▲这种东西的体型真是很庞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的野生动物非常多,经常在路上溜达,在弯道上突然遇到会非常危险,我们就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
9.jpg
▲一路上野生动物随处可见
10.jpg
▲这种翻在路边的车偶尔也算是一种危险的野生动物
奔波了一千余公里,晚上在圣詹姆斯堡过夜,感觉好像是温暖了些,应该算是逃离了北方的寒冷魔爪了吧?最起码见到太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3-29 01: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