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季风.

一对加拿大夫妻摩旅世界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艳丽的裙子和亡命天涯的圣人
0.jpg
今天我们的老师,苏珊娜和马里奥带我们出去郊游,希望我们借此机会多练习一下西班牙语。郊游的地方是个小镇,就在谢拉城外不远。
1.jpg
▲这是当地的交通车
2.jpg
▲我们出发了!危地马拉的交通就长这个样。
3.jpg
▲站在山顶小镇尽收眼底
这个小镇叫 圣安德烈斯-塞库尔,坐落在危地马拉高原半山腰上,本身其貌不扬,让它名扬四海的是一座黄色的教堂。西班牙入侵中美洲之后,人们开始对天主教敬而远之,为了挽回人心,就把教堂刷成当地人最喜欢的颜色,吸引他们来到主的身边。
4.jpg
▲今天正好赶集,广场上挤满了或买或卖的女人们,对讨价还价极为好奇的孩子们。
5.jpg
▲教堂门口卖蜡烛的摊贩
6.jpg
▲人们在神殿里用温柔的西班牙语轻轻唱响圣歌,你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向主献身的虔诚。
我的老师马里奥对玛雅文化颇为了解,他告诉我们,直到今天,这里的玛雅人仍然受到歧视,处处遭人白眼。他们的民族服饰很打眼,为了摆脱歧视,为了得到工作机会,很多玛雅男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相对来说女人们的压力要小很多,她们在市场里找个工作要比男人们容易,即便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回家带孩子,所以你才能有机会看到她们穿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服饰自豪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7.jpg
▲赶集的女人们穿着鲜艳的玛雅族服饰
8.jpg
▲这位店主正在考虑怎样摆放才会更吸引人
9.jpg
▲要想生意好个人仪表很重要
10.jpg
▲跟着妈妈一起去赶集
11.jpg
▲这座颜色鲜艳的教堂不知道见证了多少或成功或失败的交易
12.jpg
▲讨价还价中……
13.jpg
▲这里的街道跟这里的人一样个性鲜明
马里奥带我们去一户人家,进门后穿过客厅,再穿过后院,进了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着一个神仙,叫圣西蒙,他是古代玛雅男人崇拜的偶像,是性能力超群的象征。随着时代的进步,神也紧跟潮流,穿着时尚,叼着香烟,腰上挂着酒瓶,有时候还背着一支步枪。我没开玩笑。
14.jpg
▲圣西蒙大神非同一般
天主教容不下圣西蒙,说他是犹大,是耶稣的仇人,对他严加打击。正因为如此,这位亡命天涯的大神反而得到了玛雅人的追捧,纷纷背着当局在自家建神坛供奉。到访的客人可以在他们那里购买蜡烛,点燃后放在大神脚下,求大神保佑你事业有成,发家致富,金枪不倒。
15.jpg
▲妮达求圣西蒙祝福我们旅途顺利,马里奥好像没什么事要求他。
蜡烛的颜色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蓝色能保佑你旅途平安,白色能保佑你精神愉悦,黄色能保佑你身体健康,红色能保佑你收获爱情。还有种黑色蜡烛,用它可以诅咒你的仇人。人们希望圣西蒙接受他们的所有愿望,不管是善良的还是丑恶的。圣西蒙算不得一个圣人,他只是能给被鄙视的玛雅人带来慰藉、无关乎道德的化身。
16.jpg
▲这个被诬蔑为只保护酒鬼和赌徒的神静静地看着我们为他点燃蜡烛
17.jpg
▲地上厚厚一层蜡里融化着多少人心中的祈盼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小鸡公交与温泉
0.jpg
在学校遇到了两个不安分的灵魂,一个叫克雷格,一个叫千寻,他们结伴同行,凭自己的力量周游世界。我们一见如故,相处融洽。周末他们要去城外一处温泉,力邀我们一同前往。
1.jpg
▲我们搭乘一辆小鸡公交去,车上全是当地妇女。
小鸡公交是人们对危地马拉巴士的一种戏称,因为很多人会带着鸡鸭鹅坐车,它是这个国家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几乎全是在美国检测不合格的校车。有些进口过来之后一成不变,黄黄的,很单调;而有些则进行了重新装饰,搞得五彩缤纷,镀铬配上加装的雾灯闪闪发亮。
2.jpg
▲这辆还不算整得最缤纷的
温泉在苏尼尔附近的高山上,去苏尼尔的路一直围着山脚转,路边有许多农田和工厂。没想到一场简单的温泉之旅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态游。
3.jpg
▲纵横交错的农田像件百衲衣
4.jpg
▲农人们正在收割嫩洋葱
温泉在山腰上,苏尼尔没有班车去,我们只好雇了一辆货车。路很窄,沿着山坡盘旋而上,我们很后悔没骑摩托车来。不过要是骑车就没法跟克雷格和千寻交流,聊天,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5.jpg
▲天底下就没有在货箱里看风景更让人享受的事情了
6.jpg
▲从行驶着的卡车货箱里拍的照片
7.jpg
▲从高处往下看,农田像一块块不同颜色的补丁。
8.jpg
▲农田从公路边一直延伸到山坡上
9.jpg
▲有些农田像挂在山坡上一样
10.jpg
▲懂得欣赏这类美景的不仅仅只有我们
看到大片良田沃土,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国家丰衣足食,其实未必。经过我一番调查研究后发现,这个国家的人们根本不能靠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才能生存,因为北部广阔地区干旱少雨,农作物无法生长。
11.jpg
▲终于到达温泉,它的名字叫 Las Fuentes Georginas。
温泉门票分等级,外国人需要支付本地人两倍的价格。这里看起来很像个高档的水疗中心。来自火山的热水注入池中,雾气腾腾,隐约有几个肥头大耳的本地人混迹在一群美国大学生里。这里风景优美,也有可以让人放松身心的热水,只是恐怕没有几个当地人能够享受得到,普通市民只能挤在城里的公共浴池里,肮脏不堪,但却是劳作之余他们能给予自己的最高奖赏。
12.jpg
▲水疗中心的风景极好
13.jpg
▲大池的温度应该有40℃
14.jpg
▲从妮达的表情看确实有40℃
15.jpg
▲不过很快就能适应这样的热度
16.jpg
▲妮达想永远留在这里
17.jpg
▲最后再看一眼这个水疗中心
18.jpg
▲回城后我们四人共进晚餐,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这家餐馆是我们的新宠,一个新加坡女人开的,专做亚洲菜。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帕纳哈切尔的休闲时光
0.jpg
一周紧张的西班牙语学习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摩托车上,开始对危地马拉作进一步的探索。帕纳哈切尔,离克萨尔特南戈约一个半小时车程,途中要经过群山林立的高原。路蜿蜒曲折,骑起来畅快无比,乐趣无限。
1.jpg
▲山上雾气缭绕,温度极低,只有个位数。
2.jpg
▲一路上看尽了危地马拉高原景致
3.jpg
▲为亮瞎眼的小鸡公交赞一个
4.jpg
▲哇塞,这辆小鸡公交不拔得头筹才怪。
在克萨尔特南戈的时候,有人听说我们要去帕纳哈切尔,就给推荐了一家旅馆,说是极具民族特色。到了之后就去找,结果导航把我们导入小胡同,穿来穿去,很快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中。这里的胡同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只能过一辆突突车,或者一辆摩托车,要是胡同里有其它车,得等它过了才能进去。
5.jpg
▲找旅馆
6.jpg
▲喔呵,死胡同,我在这里折腾了半天才掉过头。
7.jpg
▲路人甲帮妮达指路
8.jpg
▲好窄
9.jpg
▲终于找到了旅馆,不过这个停车场比外面的街道还窄。
10.jpg
▲这个家伙是个尽职的保安,一有人靠近我们的摩托车它就会用西班牙语高呼“Hola!”
11.jpg
▲主干道旁的小巷里有很多卖服装的小摊
帕纳哈切尔的地摊和市场很出名,人们喜欢来这儿还有个原因是它的水上交通,从这里坐船穿过阿蒂特兰湖可以去到很多地方,比如圣佩德罗。我们虽然在这里待了四天,不过哪里都没去,只在城里转了转,要么在小摊间走走,要么去餐馆品尝美食。
12.jpg
▲餐馆老板娘——李
我们进了一家非常不错的马来西亚餐馆,店家出来欢迎,当她发现我也是马来西亚人时惊喜不已。饭后还送了两份免费甜点,她说凡是马来西亚人来吃饭都会送。难怪天天都有那么多马来西亚人光顾。☺
13.jpg
▲阿蒂特兰湖被火山环绕,是中美洲最深的湖泊。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杂,有做小买卖的玛雅人,有好奇的外国人,有移居于此的逃难人。这些逃难的人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为躲避内战迁移到这里的,另外一些则是90年代中期内战结束以后才搬来的。在克萨尔特南戈学习期间,有时候跟老师们聊天,发现他们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犹新。当年,大量穷苦农民的儿子被征召入伍,拿着长枪短炮杀死城市居民,甚至自相残杀。在危地马拉,只要是30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这段历史,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那样的惨烈,我想,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4.jpg
▲在大街小巷游窜的突突车
15.jpg
▲这不是我们在路上遇到的那辆小鸡公交吗,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16.jpg
▲摩托车的天地
17.jpg
▲他想买一块围巾,要求是要跟他的鞋子搭配得上。
18.jpg
▲这只小狗狗想吃掉我的手指
19.jpg
▲妮达修链条的时候这个美女趴在地上帮了不少忙
20.jpg
▲旅馆有个厨房,妮达做了沙拉,味道还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糟心的泛美公路
0.jpg
这次出来我们从未想过要匆匆忙忙赶路,也不想在游记中写上“多少天走了多少路程经过了多少国家”这种看起来很牛逼的记录。这种事儿在以前的摩旅中几乎回回都会碰到,为了赶在假期结束之前回到家经常日行千里,无法细细体会异国风情,只能匆匆看看路边几十米远的风景。很不幸,今儿又遇上了。几个月前有个预约,那时候觉得时间还长,可以慢慢地摇着去。现在突然发现时间紧迫,仅剩十天,而且跑偏了道,离约定的地方还有两千公里之遥,五个边境需要通过,要是还像这样慢慢摇根本不可能按时抵达,只能加速前进。这样匆匆赶路肯定会错过很多东西,我们决定完事儿之后重新回到中美洲继续慢摇。
我把这十天的旅行写成一篇游记,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可写的。我们沿着泛美公路一路南行,下面是路上的点点滴滴。
1.jpg
▲带着狗出来兜风
2.jpg
▲跟着一个摩托车队骑出了帕纳哈切尔
离开帕纳哈切尔的时候太过匆忙,我的一副价格不菲的耳机弄丢了。当然,这是句废话,说了也没什么意思,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像是被人活生生的从危地马拉给扯出来了,还没来得及看我们想看的东西,这也正是决定要重返这个地方重新开始中美洲之旅的原因。
3.jpg
▲泛美公路危地马拉段遇到一场交通事故
泛美公路并不是特指哪条路,而是几条线路的总称,它从美国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一直延伸到阿根廷最南端,我们离开加拿大之后基本上就是沿着泛美公路走的。中美洲这部分维护得相当不错,路面很平整,特别是穿越高山大川的那些路段骑起来非常有意思。不过再次回到这段路时,我们会离开泛美公路,去其它地方看看更有意思的东西。
4.jpg
▲过境萨瓦尔多
5.jpg
▲过关不容易,等得瞌睡来。
6.jpg
▲终于过关了
萨瓦尔多海关耽误了我们不少时间,办理车辆进口许可证的电脑突然死机了,我们坐在那里足足等了四个钟头系统才恢复,过境以后太阳都快下山了。我们不想赶夜路,无奈之中只好在圣萨瓦尔多郊外随便找了一家汽车旅馆将就。
中美洲的汽车旅馆可谓声名狼藉,人们通常称之为爱情旅馆,全是那种钟点房,你懂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独立的车库,有扇门可以关上,我们以为是为了安全起见,事实上不是,只是为了替那些偷偷来这里的小车挡住牌照,免得被人看见。房间的一头有个小橱柜,贯穿墙壁,一边一扇门,这是跟旅馆服务员交流的唯一方式。你只需要把钱放在里头,服务员会在外面打开橱柜门取出钱,然后放入毛巾、香皂,外加两个安全套。床边还有镜子,摆放的角度极具战略眼光。卫生纸也放得相当顺手。我觉得很好笑,妮达却觉得很恶心。幸好危地马拉的小偷不是很贪心,只拿走了一个睡袋,我们俩就挤在剩下的那个睡袋里过了一夜。

7.jpg
▲过境洪都拉斯最为难忘,只是难忘的缘由并不美好。
萨瓦尔多本一天就可以轻轻松松横穿而过,问题是现在的我却疲惫不堪,一来昨天晚上睡得不好,二来还整感冒了,即便这样也不能停,得继续朝洪都拉斯前进。我看今天时间尚早,想在过境洪都拉斯之前找个地方睡一觉,恢复体力,可妮达不干,她坚信一天之内完全可以跨越两条边境,在傍晚时分即可抵达尼加拉瓜。我觉得有点不靠谱。由于过境的所有手续都是妮达在办,她说了算,我呢,只要保持头脑清醒保证摩托车不倒即可,其他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
刚到洪都拉斯海关我们就被一群“代办”包围了,他们说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帮我们快速过关。当他们听到妮达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时就一个个溜走了,只有一人坚持下来,虽然我们很礼貌地拒绝他的帮助,但他就是不死心,跟着妮达在各个办公室间穿梭,不停地说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就是想让我们感到内疚,然后不得不给他小费。想得美!
透过因发烧而朦胧的泪眼,我看见妮达在几个办公室之间来来回回了好多次也没能盖上戳。每次问她在做什么,她总是没好气:“复印!”很显然,在电脑化无纸办公时代,中美洲这些国家为复印机和复印纸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通常把摩托车手套放在油箱包里,而各种文件则放在边箱里,出入境的时候为了方便,就把文件暂时放在油箱包里。从人入境到车入境,折腾了半天,突然发现手套不见了,那可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钱买的一双名贵手套。我……唉……

8.jpg
▲办理洪都拉斯的入境手续花了半天时间,穿越这个国家只用了两个半小时。
我们快速骑过了洪都拉斯这一小段泛美公路,到达尼加拉瓜边境时天已经快黑了,要去事先预定的旅馆肯定得走夜路,这让我很不爽。这两天我俩经常拌嘴,尤其在过境的时候。人要过境,车也要过境,手续繁杂,时间紧迫。人也不舒服,感冒老不好。西班牙语也学得很烂,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加上南方湿热的气候我们俩都适应不了,特别是妮达,肚子饿了的时候更是狂躁。
遇到这些烂事拌嘴吵架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还要把它写下来,更不好玩,我现在只想赶快结束这篇游记。可转念一想,这些不好玩的事如果记录下来,将来,很远很远的将来,一定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9.jpg
▲尼加拉瓜海关
我们发现尼加拉瓜海关外面没几个代办,跟洪都拉斯比差远了,这也说明洪都拉斯的过境手续确实繁杂。萨尔瓦多过境是最容易的,那里一个代办都没有。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每到一个海关,首先看看有多少代办,以此判断过关的难易程度。各位,这个信息是很有帮助的,特别具有实用价值。

10.jpg
▲终于进尼加拉瓜了,我的眼睛也快睁不开了。
一路狂飙,五个关卡已过三个,我们为自己争取了点休息时间,尤其是我这个流感病人需要静养。原本打算歇两个晚上就够了,结果我把流感传染给了妮达,只好又歇了两晚。两个病人卧床不起,这也太不好玩了,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12.jpg
▲看到了格拉纳达的广告牌

13.jpg
▲这是在格拉纳达拍的唯一一张照片。匆匆而过,啥都没看见。
14.jpg
▲哥斯达黎加边境,光溜溜的,啥都没看见,过关费用却及其昂贵。
15.jpg
▲泛美公路有些路段雾很大,啥都没看见。
16.jpg
▲现在的妮达亦然成了过境专业人士,像这种没有难度的小菜分分钟搞定。
终于到巴拿马了,我们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啦。这十天里糗事不断,我俩先后病倒,我搞丢了一副耳机,一双手套,在餐馆吃饭的时候还忘了拿走信用卡,害得我还得麻烦快递小哥。一路上像逃命似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拍到。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预约,这完全违背了我们辞掉工作卖掉房子的初衷。我们发誓,今后再也不预什么约了,哪怕是几个月以后也不干,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太阳升不升。如果生活总是这样匆匆忙忙,我们宁愿舍弃一些机会,因为那不值当。
以乐观的心态来说,过境遇到的这些坎坎坷坷其实是个好事儿,等我们再次回到中美洲时就会顺畅得多,不会再被这些烦恼影响心情。况且现在妮达有了个赚钱的好手段,她要去边境当代办。

17.jpg
▲在巴拿马城里看到一群鼓手正在练习
自从在瓦哈卡碰到卡利和罗斯之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俩也是加拿大人,也骑着摩托车到处瞎转。碰巧他们也在巴拿马城,我们一起交流心得,一起吃吃喝喝,爽了好几天。千里之外遇到熟悉的面孔总是会让人心情愉快。
18.jpg
▲几个月来我们的摩托车第一次痛痛快快洗了个澡
利用在大城市休整的机会,我们决定把摩托车好好捯饬捯饬,顺便也买点必要的装备,比如我在洪都拉斯边境搞丢的手套。这里有家宝马专卖店,于是进去看看没有我那早就坏掉的前大灯插头。他们说没有,不过技师对我说,你可以把车骑过来让我看看。
不到一小时他就把灯修好了,用了一个刀型连接器就解决了问题,关键还不收费,这让我的心情大爽。这篇游记就以这个欢乐的大结局作为结束吧。




发表于 2018-5-2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看这篇游记是我睡前必做的事,翻译得真心不错,加油加油!

点评

看来我俩的口味相同。我会努力的,因为我也想看完。  发表于 2018-5-20 10:4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五 坐海盗船去南美洲
0.jpg
从谷歌地图上看,从巴拿马去南美洲是没有路的,中间被达连森林,或者说达连地堑阻断了。达连地堑从巴拿马南端一直延伸到哥伦比亚,乃现实版的《绝望森林》,虽然没有硕大的老鼠或者火沼泽闪电沙之类,却有致命的箭毒蛙,扛着大炮的游击队。
1.jpg
▲离开泛美公路,拐上一条被热带雨林包裹的林荫小道。一路上风雨交加。
泛美公路在达连地堑边缘就没了,也曾有过几次修路的打算,想把南北美洲连接起来,只是考虑到修路会破坏生态,对土著部落和野生动物都会造成影响,最终不了了之。况且巴拿马政府也不支持修路,他们害怕哥伦比亚的毒品流到中美洲和北美洲会变得更容易。没曾想这路没修通还为控制疾病的流行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南美的口蹄疫就被这个达连地堑成功阻击了。
2.jpg
▲在中美洲,不管在哪儿,我们的导航都是当地人的焦点。
要想穿越达连地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水路,一种是走天路。我们选择走水路。码头在加勒比海岸,一个废旧机场旁边,从巴拿马城过去需要两个小时。路,蜿蜒曲折,两边是绵延不绝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雨一直在下,可惜了我们昨天洗得干干净净的车。
3.jpg
▲我们的摩托车在岸边静待启航
4.jpg
▲这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摩旅爱好者科尼利厄斯
在这段旅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特雷弗,去年十月在加州参加由Horizons Unlimited举办的摩旅爱好者聚会上就见到过他;比如科尼利厄斯,他也参加过那次聚会,只是当时我们没机会认识,没想到在这荒芜的海滩上会遇到他。我想,接下来几天的船上生活我们彼此会更加了解对方,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5.jpg
▲这艘船在德语中叫Stahlratte,铁老鼠的意思。它堪比一艘海盗船,
跑得很快,有能力逃脱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火箭筒的追击。
我们要坐铁老鼠穿过达连地堑,我们急急忙忙从中美洲赶来就是为了它。这艘船建于110年前,最初是艘渔船,后来……,再后来变成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而现在,作为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被困在加勒比海已经八年了,每天做着金色的梦,在巴拿马、哥伦比亚、以及各个岛屿之间来回穿梭,运送旅客,延续着它的生命。
6.jpg
▲小艇负责运送船上的补给和我们的行李
摩托车从码头上船之前先把行李卸下来,通过小艇送到铁老鼠上,搞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上午。中午在船上吃了一个便餐,这是我们在铁老鼠上吃的第一餐,味道好极了。吃完后赶紧下船,回到岸上,为摩托车这个大家伙登船做好准备。
7.jpg
▲先装饭,再装车。
8.jpg
▲我们的行李先用小艇运过来,再搬进船舱里。
9.jpg
▲回到岸上,把摩托车弄到码头上排成一排,等待上船。
10.jpg
▲我们排在最后面,万一有个风吹草动能跑得快些。
码头太窄了,不可能搭跳板把摩托车骑上去,或者推上去。看着其他人的摩托车被绳子拴着,用滑轮吊上去,放到船边,感觉工人们挺熟练,很有经验的样子,我也就放了心,不再有逃跑的念头。
11.jpg
▲铁耗子进港了,准备吞掉我们的摩托车。
12.jpg
▲这位监督装货的便是船长路德维格
13.jpg
▲马上轮到我的宝贝儿了,她开始紧张起来。
我们风急火燎地跑到岸上把摩托车排成一溜,以便于吊装,完全没注意到船上只剩下几个女人。结果,码头上有12个家伙在推车,而船上只有4个女人在负责起吊,重要的工作全都是她们在干,我们只能在码头上提心吊胆的为她们加油助威。
14.jpg
▲摩托车吊装一开始是这样
15.jpg
▲然后慢慢上升
16.jpg
▲结果我的摩托车牛高马大过不去,只好放下来把绳子弄短一些。
17.jpg
▲摩托车全都吊上了甲板,准备启航。
18.jpg
▲我:“要不要先看看星象,免得走错了方向。”
船长路德维格:“不用,船上有导航。”
19.jpg
▲今后几天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先到处转转熟悉一番。
20.jpg
▲大大松了口气,我们的旅行总设计师可以好好歇息几天了。
妮达简直是个超级巨星,从墨西哥到中美洲,大小事务全由她安排,包括用她流利的西班牙语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到巴拿马。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吃喝拉撒睡全掌握在船员们的手中,不用再计划线路,不用再寻找住宿,也不用再四处觅食,什么时候吃饭,哪个地方睡觉,他们都会替我们安排好,突然之间不再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了,这种美好的感觉在最近两周里从未有过。
21.jpg
▲敬请关注接下来我们在公海上的冒险经历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3月31日 星期天 加勒比海盗
0.jpg
航海日志
2013-03-30 喀他赫纳 可可班德罗
自昨日始,我们的旅游模式正式开启,同行的有25个灵魂和10辆摩托车。
天气很好,估计明天前往喀他赫纳的航行应该没问题……待会儿见

“25个灵魂”,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不过听起来很航海的样子,本人很是喜欢。就这样,我们和我们的摩托车一起离开码头,驶入了加勒比海。第一站停靠于圣布拉斯群岛。我们被请下船,自己去找睡觉的地方,因为我们并没有预定船上的住宿。
1.jpg
▲被赶下来了,今晚得自己照顾自己。
圣布拉斯群岛是库纳印第安人的家园,我们今晚就住在他们的茅草屋里。大部分岛子都很小,一分钟之内就能走完。独木舟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用一根整木抠出来的,像件艺术品。
2.jpg
▲库纳印第安女人大部分都穿着艳丽的裙子,裹着五彩绑腿。
我们住宿的这个岛子上有很多船,船上插着旗帜,上面居然有纳粹标志,感到十分震惊。还有昨天码头上看到有很多车上也插着这样的旗帜。经打探后得知,其实是生活在这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自己的标志,具有神圣的意义。这种东西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到,在印度之旅中就曾剖析过其宗教和文化上的特殊意义。
3.jpg
▲坐着漂亮的独木舟在各个岛子间游览
4.jpg
▲做裙子的这种布料叫mola,很受游客欢迎。
5.jpg
▲妮达围着这个小岛转了三圈,只用了五分钟时间。
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睡在船上,睡在小岛上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还有个糟心的事,我们为茅草屋花了钱却不能睡在床上,有沙蚤,妮达对这种东西过敏,只好睡在一张双人吊床上。吊床这个玩意儿偶尔睡睡还可,整晚都睡上面也不好受。这也是此次海盗船之旅的失算,不过仅此一次。
6.jpg
▲库纳印第安小姑娘和她的小狗
第二天早上,一条小艇把我们接到铁老鼠上,准备去寻找更荒芜的小岛,尽情享受加勒比温暖的海水,灿烂的阳光。摩托车被盖得严严实实,以防海水腐蚀。我们在船上嬉戏玩耍,放松身心,这是漫漫旅途中又一次休闲时光。
7.jpg
▲看到如此华丽的早餐这位澳大利亚摩友疯了
8.jpg
▲摩托车包裹起来是为了防止海水腐蚀,不过下船之后还是得用淡水彻底清洗。
船上有一群来自澳大利亚的摩友,看着挺古怪,挺有个性的。还有一些来自欧洲的背包客和骑行者。船员占了绝大少数,全是德国人。反正成员来自天南海北,非常国际化。船长路德维格是个完美的主人,在加勒比海这八年时间里已经养成了海岛性格,说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加一句“没有问题”或者“不用担心”,你就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即便你第一次出海也会毫无压力。
9.jpg
▲下午发现一座孤岛,我们在岛边抛了锚,开始准备晚上的烧烤。
10.jpg
▲荒岛,连环漫画的最爱。
11.jpg
▲铁老鼠停靠在岛边,这座岛将成为我们今晚的游乐场。
12.jpg
▲在熊熊篝火旁享受了一顿烧烤大餐
13.jpg
▲非常有鲁滨逊漂流的感觉,什么都不想,记忆一片空白。
14.jpg
▲有股诡异的气氛
15.jpg
▲第二天的水上活动是妮达的最爱
16.jpg
▲好漂亮的海星,那些德国船员叫它们 SeaStar
潜完水后我和妮达游泳去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它给人的感觉很原始,很开阔。我们想,要是能在这里建一栋小木屋该多好,朝阳东升的清晨,亦或夕阳西下的傍晚,划着独木舟去库纳印第安人茅屋旁的小超市买买东西……
17.jpg
▲邦女郎哈妮·莱德横空出世
18.jpg
▲在这里建个游泳池也不错哦
19.jpg
▲在这荒岛上妮达的贝壳手机居然有信号
20.jpg
▲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荒岛上消磨了一天,太爽了。
21.jpg
▲抱着桅杆往上爬20米就可以到达瞭望台
22.jpg
▲出发前聚在甲板上聊天
半夜时分,睡意朦胧中听见发动机响了,这是正式向喀他赫纳进发的号角。此行大概要走30个小时左右,其他倒没什么,就是挺担心晕船,上次在拉巴斯到墨西哥大陆的渡船上就体会过一次,一塌糊涂。在巴拿马的时候买了一瓶晕船药,上船之前就开始在吃,结果并不理想,我和妮达都中标了。这次我还好,至少没有喷发,妮达可受了大罪,趴在船边吐得死去活来。早上出去吃饭,发现船员们很有预见性,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桌上摆的东西不像头天那样丰盛了,只有面包和饼干。我们正吃着,看见其他乘客陆陆续续出来,绿着张脸,话也不像往常那样多,非常简洁:“请把饼干递给我。”,“不好意思,我还得去吐一会儿……“
23.jpg
▲甲板上看日落——没救了
可惜了,在圣布拉斯休息的那天大家没有好好聊聊天,彼此深入了解了解,结果第二天吐得天翻地覆,话都没法说。据船长大人讲,一般人过了大概48个小时就适应了,不会再晕船,问题是这次只有30个小时的航程。晕船太难受了,航行中的照片也没拍几张,大家凑合着看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喀他赫纳的夜晚 哥伦比亚的热霾
0.jpg
航行的第二天,大部分乘客从船舱里爬出来,又生龙活虎起来,我们不再是航海菜鸟了,食欲大振,把桌上的早餐一扫而光。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这是过去24个小时以来唯一一顿囫囵饭。终于不晕船了,却发现为时已晚,喀他赫纳的轮廓已经隐隐约约。南美洲正在向我们招手,船上这群旅客大都从未来过这个大陆。
铁老鼠停在离曼加岛几百米的地方,海关就在这个岛上。商业码头太贵,租不起,只能利用涨潮的时候用小艇将摩托车一辆辆运到一个小小的公共码头上。运送过程极其惊险。卸货的时间和涨潮的时间纹丝合缝,这也充分证明了船员们的经验相当丰富。
1.jpg
▲我的摩托车需要多加几双手才能提上来
我们把摩托车卸到哥伦比亚海岸上是没有经过海关的,属于非法入境。不过用不着当心,船长路德维格已经联系好了本地一个代办,此人的关系网非同一般,很快就把10辆摩托车的证件全都搞齐了。铁老鼠的办事效率和处理问题的经验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是长期在达连湾运送旅客积累起来的。
2.jpg
▲骑车穿过喀他赫纳老城区
3.jpg
▲今后几天我们将住在这个社区
我们住的这个社区比较破烂,毒品猖獗,卖淫盛行。不过最近正在进行改造,建了很多咖啡馆、餐馆、夜总会,力争变成一个时尚而充满活力的新社区。我们专门要了一间有空调的房间,这是要紧的事。一开始得知没有热水淋浴很是失望,后来发现根本不需要热水,这里年平均气温高达31度,谁还洗热水澡。
4.jpg
▲会展中心聚集了很多表演者
5.jpg
▲这里正在举办加勒比艺术节
早晚出去是最好的,有各种活动,游客也可以参与。不管是我们住的这个社区还是老城区,总是热闹非凡。我俩特别喜欢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有着漂亮的阳台,种着各种花,站在阳台上低头可以触摸铺满鹅卵石的街道,抬头便是狭窄小巷上空若隐若现的教堂。
6.jpg
▲落日下的教堂
7.jpg
▲无处不在的阳台
8.jpg
▲德玛咖啡屋是看日落最理想的地方
这几天基本上跟铁老鼠俱乐部的人在一起鬼混,天天晚上在城里闲逛,喝酒。有个朋友跟我们说,有两个我们的老乡就住在这座城市,一个叫尼克,一个叫克拉拉,专门来过冬的。我们联系了他们。很快他们就把我们接去一个豪华酒店呆了两天,游泳、喝酒、吃海鲜,简直把我们宠坏了。
9.jpg
▲边游泳边喝鸡尾酒,真是人间天堂。
10.jpg
▲索菲特酒店位于市中心,尼克和克拉拉住在对面,每天下午他们都会来这里打发时间。
11.jpg
▲大嘴鸟
12.jpg
▲酒店是一座古老的修道院改建的,这个酒吧是原来的地窖,有点阴森恐怖。
13.jpg
▲到他们家继续过奢华生活
14.jpg
▲晚上老城区的马车
15.jpg
▲热烈庆祝妮达在这次旅途中的第一个生日
这趟旅途跟以前利用假期出来匆匆跑一圈完全不同,路上过节的时候会有种新奇的感觉,虽然这些节日年年在过。不知道这一次圣诞节在哪里过,也不知道这一次生日在哪里过,只知道下一次圣诞节,下一次生日肯定会在不同的地方。特别喜欢这种流浪的感觉,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每天能看到新的东西,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体会,细细咀嚼。
16.jpg
▲夜很深了,人们还在广场上悠闲地喝着咖啡。
17.jpg
▲一夜宿醉后午起在阳台上享受阳光
妮达过生日,我们关在旅馆里醉了三天。今天下午想去看热霾,于是爬出旅馆,在拐角一家味道挺不错的意大利餐馆觅食。我们一边享受着披萨和意大利面条,一边打量着周末慵懒的街道。
18.jpg
▲从这套服饰看应该不是哥伦比亚人,倒像古巴人。
19.jpg
▲一大早骑自行车的人
20.jpg
▲街边卖水果的古巴人
21.jpg
▲妮达的背后全是阳台
22.jpg
▲街边散步的人
在喀他赫纳呆了几天之后,铁老鼠摩托车俱乐部决定分道扬镳,一队往北,去圣玛尔塔海滩,另一队往南,去麦德林。我们一起骑出了这座城市,八匹铁马在车流中穿梭,任由加勒比温暖的海风一个劲地吹着我们本已湿热难耐的车队。
23.jpg
▲组团骑行就是这样,一起加油,一起吃饭。
24.jpg
▲此人为铁老鼠摩托车俱乐部元老
两个小时后抵达巴兰基亚,它在喀他赫纳北面海边上。我俩跟他们的计划不一样,一起吃了最后一顿早餐后就互道珍重分别了。我们沿着一条内陆公路往回走,天公不作美,我们的第一项计划竟然变成了淋雨。雨衣也懒得穿,天气热得要命,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穿雨衣捂着更难受。等雨停了,等外面的骑行服干了,等里面衣服的水分也蒸发了,日子才稍微好过些。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14日 星期天 牙买加美食
0.jpg
这次在南美只呆了九天。在喀他赫纳,我们又把摩托车装到铁老鼠上,再次扬帆起航,前往加勒比海的心脏地带——牙买加。
1.jpg
▲我们的新船长。我让她显出自信的样子,好让大家放心,结果就是这个模样。
不像从巴拿马到哥伦比亚那段航程,现在把发动机关闭了,升起了帆,真正的乘风破浪,感觉更加浪漫,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
2.jpg
▲驾驶一艘帆船最重要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拼命拉绳子
3.jpg
▲航行中我的最大贡献其实不是拼命拉绳子,而是在艾丽莎为铁老鼠唱赞歌的时候给她伴奏。
从喀他赫纳一出来就遇到风浪,大部分乘客都有晕船的迹象。半夜,我爬过熟睡中的妮达,拼命往甲板上跑,把晚上吃的东西全部捐献给了加勒比海的鱼儿们。此后就一直呆在上面,帮船长瞭望。没有月亮,风急浪高,船左右摇摆得非常厉害。巨浪不断打在船头,激起的水雾把我脸上的食物残渣冲洗得干干净净,摩托车上的帆布也被浸透了。幸亏我们把摩托车盖得严严实实,要不然被这盐水一泡摩托车基本就废掉了。在这滔天巨浪中,船长像在家里一样,闲庭信步,摆了个摩根船长的造型看着黑压压的海水;我就不行了,手脚并用,逮住一切看起来稳当的东西,只恨爹娘少给我生了几条胳膊腿儿。
4.jpg
▲挂在船后面的钓鱼线钓到了一条大耳马鲛鱼
5.jpg
▲很快就会变成柠檬生鱼片和鲜鱼汤
第二天,海面稍微平静了些,不过仍然什么也做不成,只能呆呆地看着天水相接的地方。我下载了大量电视节目、电影、电子书,结果船太晃了,根本看不成,只能玩玩音乐或者看看海豚追逐嬉戏打发时间。很幸运,我们钓到了一条鱼。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欣赏船过后海面上浮游生物留下的点点磷光,很有《少年派奇幻漂流》的感觉,只是少了大老虎,少了食人岛。
6.jpg
▲在迎风招展的帆下远眺牙买加
7.jpg
▲船头的网是看海豚在前面跟我们比赛的好地方
8.jpg
▲就像每逢星期天就要去教堂接受洗礼一样,每到傍晚船上的人都会聚在甲板上看日落。
我们跟其他21个人一起被关在船上度过了整整四天,真是漫长得很啦,尤其像我们这种航海新手感觉更强烈。船终于要进入牙买加安东尼奥港了,我们都着急得很,恨不得立马跳到岸上,有的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的干脆爬到桅杆上,迫不及待想看看即将要探索的地方究竟是何模样。
9.jpg
▲萨曼莎爬到了10米高的瞭望台上
10.jpg
▲在瞭望台上看到的码头
11.jpg
▲我们这样的海盗船就是这么对待移民局官员的
到了码头,移民局警察上来检查,看到我们用绳子荡到岸上去,其中一个兴致大起,脱掉鞋子,掏出手机和手枪,爬到绳子上把自己荡进了水里。
12.jpg
▲波士顿海滩,我们的最爱。
在牙买加一共呆了六天,可惜摩托车上不了岸,一来有排量限制,二来这个港口不具备办理车辆进口许可证的能力。他们或租车或坐车去游览这个岛国去了,由于我以前常来这里工作,大部分地方都去过,所以我俩就在港口附近的海滩上溜达。
13.jpg
▲牌子上写的是“禁止跳水”
这是我第一次在牙买加以游客的身份出现,没想到一出门就被一大群摊贩围着,兜售他们的小玩意儿。偶尔还会有美女问我要不要去玩玩,她们当中有些有执照,有些可是野的。问的次数多了就有点烦,幸好被美景美食冲淡了,没有太影响心情。自离开多伦多以来,我一直渴望能吃到几样心仪的美食,其中就有牙买加的咖喱羊、肉饼、烤肉,既然来了,岂能放过,每天晚上都会去饼店或者小摊上狂吃一番。
14.jpg
▲波士顿海湾的形状让这里成为一个冲浪的好地方
15.jpg
▲沙滩上荡秋千
16.jpg
▲小朋友打发时间的招数很多
17.jpg
▲波士顿海滩上的芭蕾舞女孩
18.jpg
▲妮达去浮潜的目的就是想找个旅游纪念品
19.jpg
▲那匹马游得正欢,这个家伙一下跳上去骑在人家背上。
20.jpg
▲一只螃蟹躲在家里探头探脑,我蹲在那里看了半天才发现他其实是希望我快点滚开。
21.jpg
▲夕阳下一小孩从我面前踏浪而过
22.jpg
▲这是我俩新结交的两个瑞典朋友——埃里克和艾巴
在牙买加养精蓄锐六天之后,我们准备要去下一个地方了,也是这次加勒比巡航的重头戏。上船之前给家人和朋友都发了消息,告诉他们将有一个月无法联系,因为我们要去的地方对于网络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攻占古巴
0.jpg
铁老鼠这条船我们早有耳闻,知道它最终要去古巴。我们想,要是能去古巴骑摩托车肯定是件很酷的事情,于是远在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就定了两张票,没办法,太热门了,一票难求,只好早点下手。现在已经到了牙买加,离古巴还有不到一天的航程。我们再次回到船上,准备抢滩登陆,用摩托车攻陷古巴。
1.jpg
▲这是我们在古巴最先见到的东西
我们的目的地是圣地亚哥,一个港口城市,位于岛子的东南角。到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船长把乘客都叫醒,让大家体会一下慢慢接近这个神奇国度的感受。
2.jpg
▲古巴的游船和岸边的棚屋
3.jpg
▲准备卸载摩托车
等他们来办理入境手续差不多等了一个上午。有了哥伦比亚和牙买加的经验,入境步骤已经相当熟悉了,只是这里多了两个新玩意儿,两条缉毒犬,把整条船仔仔细细搜了个遍,看看有没有携带可卡因、大麻、爆炸物之类,尤其是能接收卫星信号的导航设备不得带下船,否则格杀勿论。可能是导航设备定位的卫星是美国军方的,不过它真的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吗?要是真的能,那就应该把谷歌地图也禁了。除了导航设备之外,网络的使用也受到严格限制。我猜,互联网肯定也是由美国国防部控制的。
4.jpg
▲我们的摩托车终于可以出来玩耍了
从船上一共吊下来六辆摩托车,他们讲了很多古巴道路的行车规定之后就让我们把车骑到海关去,需要在那里办理车辆进口许可证。海关在城里,我们列队骑过去,一路上回头率超级高,感觉自己像个明星。到的时候比较晚了,不过离下班还有一个小时,但他们说今天已经没时间办理了,叫我们明天早上再来。&*@^(#¥%……
5.jpg
▲我们的摩托车一出现就会被围住
我们停车想去找地方换钱,结果很快就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发现妮达会讲西班牙语就连珠炮似的向她提问,“什么牌子的?”“哪里造的?”“几缸的?”“多少钱?”……
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跟古巴人交流的时候全是这种问题,听妮达回答多了以至于我都熟记于心,完全能代替妮达回答他们,每每让我骄傲不已。后来得知,像我们这样的摩托车从未在这个岛国出现过,他们说,看见它们就像看见狮子在街上游荡,就像看见飞碟从屋顶掠过。哇塞!
6.jpg
▲圣地亚哥的街道
7.jpg
▲多米若骨牌在古巴可谓国民运动,经常能听到参与者和观众的欢呼声。
8.jpg
▲国际象棋也很受欢迎,但都本着“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很安静。
9.jpg
▲街区一角
10.jpg
▲在Escalinata的非正规比赛
Escalinata在西班牙语中是”梯步“的意思,此地在圣地亚哥尽人皆知,它是一条大街中间的一段,相当有特色。
11.jpg
▲夜幕下的街道
12.jpg
▲一群当地摩友过来看我们的摩托车,有个叫妮达把油门加大点让他感受一下。
             看到妮达骑了一辆这么大的车,比他们的大差不多三倍,很是惊奇。                        
来古巴之前就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了解,知道了它的革命历史,也知道了它自绝于西方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经济陷入困境之中。私营企业是被绝对禁止的,直到最近才允许个人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游客,让那些来古巴旅游的人除了宾馆酒店以外还有另外便宜点的选择。他们把这种东西叫Casa Particulares,在古巴这几天我们基本上吃住都是选择的这种民宿,既可以近距离了解古巴人的生活状况,又可以品尝到具有古巴特色的家常菜。
13.jpg
▲第二天早上刚到海关一群人就把摩托车和妮达围住了,
   妮达用流利的西班牙语不断回答他们那些相同的问题。
妮达很快就学会了西班牙语,可以无障碍地与当地人交流,在各方面深入了解他们,她是收获最大的人。而且在问路、过境之类的事情上也有她的用武之地,是个不可或缺的人。我真为她感到骄傲。
14.jpg
▲终于过关了,为了以正视听,他们还拿了张贴纸贴在摩托车上。
办理摩托车入关手续花了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什么东西都用手写,连打印机的墨盒都是干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这里检查完了还拿不到进口许可证,得去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只好赶快骑车过去,但人家说今天没时间给我们办理了,明天请早。不是开玩笑吧?现在才刚到吃午饭的时间!后来听说,这个国家东部人的懒散是出了名的。原来如此。妮达想起了她的老家克罗地亚,她是在那里长大的,也是个这种性质的国家。官僚主义真的要不得,太添堵了,不过也不是一点益处也没有,至少让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逛熟了这座城市。
15.jpg
▲洗掉横渡加勒比海时粘上的盐巴是头等大事
16.jpg
▲又是一大群人围过来,我们又得回答那些常规问题。
17.jpg
▲卡斯特罗万岁!看来除了国家宣传之外也有人发自肺腑。
18.jpg
▲很多古巴人喜欢坐在家门口玩耍
19.jpg
▲这是在向人们宣传何谓正确的人生观
20.jpg
▲这是个书店,书的内容跟西方那些报刊杂志所宣讲的内容大相径庭。
我特别想看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宣传方式,奇怪的是都这个年代了还手绘,标语——手绘的,领导人的像——手绘的,重要日子比如五一庆典的传单——手绘的,这人力成本比机器成本要低还是怎么的。
21.jpg
▲公园里抽古巴雪茄的人。我们虽然不抽雪茄,不过也应该
找机会试一试,看看抽雪茄到底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22.jpg
▲第二天早上去海关拿到了这个东西,妮达欣喜若狂。
一路上很多人问我们的摩托车是自己的还是租来的,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才发现是牌照的原因,凡是进口车都挂的红色牌照。路上跑的小车只要是稍微新一点的基本上都挂的是红色牌照,大部分都是车辆租赁公司从国外进口的。牌照上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办照地点,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知道我们是从圣地亚哥出发的。
23.jpg
▲也不是说这里人人都懒散,这位就值得大加赞扬。
我从来没想过会得到一块古巴的车牌,当我们真的得到一块的时候简直魂飞天外,拿着它欣赏了半天,那种自豪劲儿无以言表。现在我们的摩托车已经正式成为古巴车辆,可以在这个国家到处横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关塔那摩
0.jpg
好几天没骑摩托车了,再次闻到带着野味的空气真是令人神清气爽。温度很适宜,天天维持在31度,几乎没什么变化。我们走的是环岛主干道,沿着海岸线往东北方向而去。路也很给力,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路边还有大片大片的农田,风景极为不错。
1.jpg
▲路上没有商业广告,只有政治宣传。
这是一个上校的纪念碑,他曾在19世纪末参加过三次古巴战争。
路上经过一座城市,迷路了,只好停下来问人。刚一停,一群人就围过来问东问西。突然过来一个交警,握着我的手说:“这些摩托车是哪里生产的?“”速度有多快?……”幸亏这些答案的西班牙语版本我早已烂熟于胸,毕恭毕敬地给他念叨了一遍。对于我的回答他非常满意,临走时还祝我们一路平安。点评:好奇的好人一枚。
2.jpg
▲后来才发现这里禁止拍照
从圣地亚哥出发,走了一整天才走到关塔那摩,一路上净跟好奇的古巴人民扯蛋了,浪费了好多时间。我们到的关塔那摩是古巴的关塔那摩市,不过美国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确实离这儿不远。古巴跟美国矛盾重重,首要的就是这个海军基地,你想想,在一个没有建交的国家境内建一个军事基地会友好得起来吗?古巴政府明文规定,严禁任何人进入这个基地,这一带都有人巡逻,即便像我们这样停下来拍照一旦被发现也会惹上大麻烦。
3.jpg
▲关塔那摩旅游中心
4.jpg
▲卡斯特罗很注重教育,现如今,古巴的文盲在世界上都算是少的。
5.jpg
▲这些面粉可能来自加拿大
古巴一直靠苏联支持,其国内80%的东西都需要从苏联进口,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古巴人民的日子就过得十分艰难了。尽管美国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但其它很多国家仍然在跟古巴贸易,比如小麦来自加拿大,黄油来自新西兰,大米来自越南,汽油来自委内瑞拉。现在的古巴正处于转型时期,怎么说呢,好坏参半吧。
6.jpg
▲街边卖太阳花的古巴人
7.jpg
▲街边飘扬的古巴国旗
旅游业是古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有了些较为宽松的政策,允许个人利用自己的房屋开办旅馆或者餐馆,但必须由政府指定。那些没有获得开办权的人为了加入这个行业,开始满大街溜达,拉游客进行各种交易,他们则从中获得提成,收入颇丰。民宿住一晚120块钱,他们提成30,一顿60块钱的饭他们也提成30,对于平均工资只有160块钱的古巴来说简直是金领阶层。这些拉客的人真的很烦。他们跟你接触之前都貌似很友好,会很礼貌地问“先生,您从哪里来?”,碰到这样一个对你感兴趣的当地人通常都难以拒绝。几句之后就会话锋一转,“我知道一家很不错的旅馆,走,我带你去。”接着又是一顿花言巧语,骗你跟着他去他能拿到回扣的地方。
8.jpg
▲去巴拉科阿的路上妮达跟古巴革命创始人切·格瓦拉合影留念
关塔那摩还不算拉客最旺盛的地方,圣地亚哥这样的大城市更厉害。为了让耳根子清静一些,第二天赶紧走人,继续往东,去一个小一点的城市——巴拉科阿。路上看到很多漂亮的海滩,还有浩瀚的大西洋,忍不住停了好几次,驻足欣赏。
9.jpg
▲这里曾经是个海滨度假村,现在荒芜了。
除了大城市和旅游中心之外,其它地方的建筑看起来都年久失修,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在古巴建了不少连锁酒店,随着苏联的解体,资金开始断裂,这些东西也就没钱维修保养了,只好任它自生自灭。现在,有些国家比如像加拿大开始在古巴投资房地产,但古巴政府仍然放不开,控制严格,只允许五年的经营权,五年过后收归国有。
10.jpg
▲汹涌的海浪拍打着岩石
11.jpg
▲驻足欣赏大西洋美景
12.jpg
▲妮达停车去向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打招呼
在古巴,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形象遍地都是,各种标语口号四处翻飞,这些手绘的玩意儿我特喜欢。我发现,切·格瓦拉要比卡斯特罗受欢迎得多,可能是人们觉得为理想主义战斗比维护一个理想主义国家要浪漫得多的原因吧。来古巴之前我对切·格瓦拉不甚了然,只知道他曾把自己的光辉形象授权给西方世界的T恤制造厂和平面广告商。
13.jpg
▲路离开海边后进入长满热带雨林的大山,起起伏伏,非常惊艳。
14.jpg
▲这路弯到了极致。停车吃点东西先。
路上卖水果、卖小吃的摊贩很多,其中一种叫Cucurucho的小吃我特喜欢,外面包裹着一层棕叶,里面有椰子肉,有蜂蜜,还有几颗干果。到目前为止在古巴的旅行还算顺利,只是这种状态没能维持太久。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巴拉科阿的钱包
0.jpg
古巴人拉客的手段实在是登峰造极。在圣地亚哥的时候房东问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说想在巴拉科阿玩两天。房东二话不说,立即打电话给我们定了一家民宿,还给了一张名片。到了之后打电话联系,约定在加油站见面。刚到加油站就被一群骑着自行车专门拉客的人围住了。我们向他们打听那家民宿的位置,并拿出名片给他们看,其中一人说他知道在哪儿,叫我们跟他走。结果他把我们带到了海滨大道旁边一所房子前,我们看着地址好像不对,反复问他是不是这里,他信誓旦旦说是,但是从出来接待的房东尴尬的表情上看明显不是。事已至此我们也不想跟那个该死的拉客小子分辩了,累,反正哪里都得花钱,就住这里得了。
1.jpg
▲埃尔卡斯蒂约酒店被建在高高的山顶上,是俯瞰全城的好地方。
2.jpg
▲这里可以看见我们住的那家民宿,中间橙色的那栋房子就是。
我们住的这个社区看起来挺穷,不过人倒很友好,也很喜欢摩托车。有一条远离海边的街道,走在上面的感受完全不同于修整一新的游客中心。另外还有条木板路也很称心,因为没人拉客。我们看见孩子们玩一种类似于棒球的游戏,他们用木棍做球杆,塑料瓶盖做球,虽说简陋吧,但玩得挺开心。
3.jpg
▲在海滨大道上玩耍的孩子们
4.jpg
▲大西洋汹涌的海浪不断撞击海滨大道下的岩石
5.jpg
▲Changui这种音乐形式起源于100年前的甘蔗地,结合了西班牙吉他和非洲节奏。
每天晚上从各个酒吧里都会传出Changui音乐的声音,这种音乐就产自这里。进酒吧不要钱,只是莫吉托鸡尾酒很贵,而且每过三首乐曲就会有个帽子在人群中传递,至于拿多少全凭你自己。当地人听嗨了就会下去舞蹈,复杂的萨尔萨舞步让人印象深刻。
6.jpg
▲这些孩子正在艺术中心进行画画比赛
7.jpg
▲在古巴年轻人当中这种莫西干发型很流行
8.jpg
▲本地一支棒球队在训练
据传,卡斯特罗的棒球水平相当高,不过我对棒球没兴趣,只知道有个棒球明星叫荷西·坎塞柯。在古巴,凡是国民运动都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自从革命成功后,在各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就像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
9.jpg
▲他们让妮达投一个试试,看看有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球队,于是妮达就使出了独门绝技。
10.jpg
▲古巴年轻人
我们要去爬城南的山,听说山上是看城看海的绝佳地点。上山要过条小河,以前有座摇摇晃晃的小桥,后来被冲走了,现在只能坐渡船过去,每人1美元。
11.jpg
▲船夫的眼睛碧蓝碧蓝的,我很想拍张特写。
这座山已成公园,进去每人得花5美元。看门的政府工作人员说,这里交了钱后就没人再问你要钱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问题是爬个山两个人要花10美元,还不包括坐船来回的4美元,实在是有点太贵了。说回去吧,又心有不甘,都跑了这么远的路了。算了,还是爬吧。交钱进去,又问我们要不要导游,我们说不要,这些路牌标得很清楚,拿导游干嘛。不幸的是,有个导游全程跟随,他就是希望我们能良心发现付他小费。本来想在绿树成荫的地方过过两人世界,结果被这个烦人的家伙搅和了。
12.jpg
▲沿着这条路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
登上山顶后发现观景台是私人的,要想进去每人得拿5美元。我们不干,看大门的那个人说了不再收费,怎么又要钱,这么算下来爬个山要花掉24美元。我们气冲冲地往山下走,问我们要钱的那个女人追过来说可以不要钱,听到这个才稍微平复一些。观景台的视野确实很好,但总是被人当作钱包的感觉太过于差劲。据报,到这个国家来旅游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个下场。
13.jpg
▲从观景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巴拉科阿城,脚下的断桥,还有我们乘坐的渡船。
看完景刚要离开,又有个人跑来说他是观景台的老板,要求我们拿钱。刚才那个女人说不要钱,现在又要钱了,哪有这种道理。但自称老板的家伙说没这事。争吵之中,一直跟着我们的导游出来证明确有其事方才平息,趁事态还没扩大赶紧走人。后来得知,那个女人其实就是他老婆。
这个公园还有两个地方想去看,一个是海滩,还有一个是建在山洞里的考古博物馆。问导游,他说一样要另外交钱,海滩每人3美元,博物馆也是每人3美元,这么算来爬完这座山总共需要36美元。对于出来旅游半个月,回去工作11个半月的人来说这点钱不算啥,但对于我们这种节衣缩食的长途旅行者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古巴人怎么就分不出度假和旅行的区别呢,一视同仁,总是钱钱钱,现在一见到有古巴人主动接近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捂住钱包。从山脚到山顶一路被人骗来骗去,简直伤透了心,算了,什么海滩博物馆见鬼去吧,我们不看了行不。
14.jpg
▲渡船特写
离开巴拉科阿那天又干了一架。当初停车的时候讲好了每晚2美元,要走的那天结账,看车的人说每天要另外加2美元,理由是白天车也停在他那里。围绕着”每晚2元“究竟包不包括白天的问题我们又吵了一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肯定不会想到这“每晚2元”居然大有玄机。又是一个大坑,看来在这个地方做任何交易都得请个律师写个超级详细的合同才行。一个把资本主义禁锢了50年的国家突然开放,就像一根压紧的弹簧突然爆发,威力无穷。这座城市给我们好好上了一堂课,告诉我们在接下来的古巴之旅中要改变策略,以前的方式方法都用不得了。
15.jpg
▲可爱的孩子们拼命往中间挤生怕拍不到他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古巴人都是这样,我们住的这个社区虽说贫穷,但人们待我们很好,每天晚上在街上溜达的时候遇见的人都会微笑着挥手致意,我们给他们介绍自己的来龙去脉,说说自己的旅行故事,他们也给我们讲讲他们的生活,其乐融融。有天晚上,我们在邻居家的走廊上闲逛,看见他家的小孩正在练习小提琴,于是驻足聆听。看得出孩子的父亲非常骄傲,非常高兴有观众激励他儿子呈现了一个维也纳级别的演出。结束的时候我们热烈鼓掌,孩子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这才是真实的古巴,这才是我们想要体验的古巴。看来今后我们得避开那些热门旅游线路。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4月28日 星期天 奥尔金
0.jpg
带着失望的情绪离开了巴拉科阿,从此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有人要收拾我们。上网贵得很,每分钟要0.1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六毛多钱,而且还得在政府指定的地方才能上,而且只有一个主机,而且分出来的终端机也仅有几个,而且也没有Skype这种类似于微信的语音通讯工具,我们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了。另外我们的很多设备也出问题了,傻瓜相机不好使了,骑行中拍不成照了,没配件,没法修;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不起作用了,没法打字,游记写不成了,也没配件,也没法修;……
1.jpg
▲对古巴来说,镍是其重要的出口商品,但生产这个东西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
到莫阿这段路全是砂石路面,崎岖不平,得集中精力骑行。在晴朗的阳光下心无旁骛地骑摩托车,对我们来说就是快乐,这种简单的快乐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到莫阿时土壤变成了红色,非常漂亮,就像在火星表面。可惜那些生产镍的工厂大煞风景,浓烟滚滚,刺鼻难闻,水像石油一样在地上流淌。
2.jpg
▲这样漂亮的山山水水却被污染给破坏了
过莫阿后路开始往西转,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停车吃饭。村里正演奏西班牙音乐,震耳欲聋,人也特别多,这是在庆祝即将到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村民们热情邀请我们参加,虽然看起来这个节像他们的私人聚会,跟我们没啥关系。一开始村民们离我们远远的,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们,等我们吃完午饭之后他们才适应了些,给我们拿来了啤酒,引诱我们聊天。
3.jpg
▲庆祝五一
在这个地方还差点被警察逮起来了。为了跟村民们拉近距离,我提议给他们拍照,相机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很快变得无拘无束。村民们热烈响应,立刻把相机围得水泄不通,每拍一张照片就会引起一阵尖叫。现场有两个警察,其中一个过来把我拉到一边说了一堆西班牙语,我听上去好像是说“你被捕了。”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意淫,用妮达的智能手机翻译之后得知,其实人家说的是“你可以留在这里,但是不能拍照,你把大家搞得太兴奋了。”太扫兴了,不过也有收获,至少知道了在这里混应该遵守的纪律是什么,聚会时的自由边界在哪里。
4.jpg
▲这两个孩子想骑在摩托车上拍张照片,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好可爱!
这次不经意的聚会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古巴,认识了一群真正的古巴人,他们除了希望跟我们聊天、嬉戏、拍照之外其它别无所求。只是这种惬意的感觉难以长久,因为即将抵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奥尔金。
5.jpg
▲奥尔金啤酒厂在酒店举行时装秀,他家生产的啤酒在古巴很畅销。
当初离开巴拉科阿的时候就决定不再住民宿了,改住酒店,免得那些拉客的纠缠。经过一番调查,发现Islazul连锁酒店不错,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苏联出资修建的,价格也很合理,每晚30美元,只比民宿加停车贵6美元,而且还省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关键是游泳池和早餐都是免费的。
6.jpg
▲引擎盖下面早已不是雪佛兰那种大排量发动机了
在古巴的大街小巷有很多老式汽车,都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生产的,是美国和古巴最后一次经济往来的遗迹。这些车的躯壳还保存的不错,内脏已经腐朽了,基本上都做过心脏移植手术,换的应该都是从社会主义阵营那里弄来的柴油发动机。
7.jpg
▲餐桌上的古巴国色
奥尔金虽然号称公园之城,是古巴的第四大城市,其实来古巴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在此停留,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我们去一个公园散步,里面有个儿童游乐场,是前苏联援建的,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资金链断为两节,那些摩天轮、旋转木马之类的游乐设施就成了摆设,现如今孩子们只能在秋千和滑梯上爬来爬去。游乐场里还有些飞船、火箭、导弹之类的装饰品,我看了忍不住笑出了声。古巴导弹危机应该是1963年10月份的事情,具体时间记不得了。
8.jpg
▲这些老式美国汽车靠为游客提供出租服务才得以活下来
9.jpg
▲听到一栋废弃的房子里传出音乐声,走进去看见有些舞者和
    乐手正在排练。周末有场演出,还邀请我们到时候去参加。
10.jpg
▲上La Loma de la Cruz 的465步阶梯
城北有座大山,名叫La Loma de la Cruz,站在山顶全城尽收眼底。山后有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可上到山顶,山前则有个专为行人修建的巨大阶梯,多达465个台阶,每年五月会在这里举行一个盛大的宗教仪式,信徒们从山前阶梯爬到山顶也是仪式中的一项。
11.jpg
▲妮达全面考察了一下脚下这座城市
12.jpg
▲山顶神龛
13.jpg
▲回城后又见许多老式汽车,还有太阳花。
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Guardalavaca海滩来的,从奥尔金过去大约45分钟车程。我们也打算去海滩上晒晒太阳。路上有个古墓群,顺道去参观了一下。说实在的,没什么意思。到海滩后发现到处都是昂贵的旅游宾馆,停车的时候管理人员跟我们讲,凡是新一些的都是加拿大公司建造的,他们有五年的经营权,五年过后将被古巴收归国有。有意思!
14.jpg
▲阖家欢乐的休闲时光
15.jpg
▲此人在海面上上下翻飞,玩帆伞的功夫非常了得。玩一会儿
       就停在游客面前对他们说,只要租他的设备就可以教他们。
16.jpg
▲回程路上妮达跑去路边摊买水果
17.jpg
▲萨泰里阿教仪式的一种
晚上去城市广场看演出,就是那天在破房子里碰到的那些排练的人邀请我们去看的。一共有三只演出队伍,他们只是其中一支。首先出来表演的是萨泰里阿教,这是古巴的宗教,融合了海地伏都教和天主教,还受到非洲和印第安的影响。教徒们一袭白衣,口吐焰火——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吐火。在古巴,我们看到大部分人都是一身白衣,应该都是萨泰里阿教的教徒,不过看得出有部分人穿着白衣白裤只是为了时尚,并非是因为虔诚。
18.jpg
▲我们的朋友们穿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
19.jpg
▲今晚最后一支队伍表演的是弗拉门戈舞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革命万岁
0.jpg
我们沿着古巴内陆地区旅行了几天,这里没有热门的旅游景点,也就没有拉客的烦人家伙,我们又可以不用住Islazul连锁酒店了,怎么说都是件开怀的事情。这趟内陆之行收获颇丰,对古巴革命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了更多的革命先驱,知道了更多的历史事件。
1.jpg
▲一路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各种政治宣传
2.jpg
▲一只看着我们吃午饭的蜥蜴
3.jpg
▲莫龙,我们在此住了两晚。
莫龙不是座旅游城市,只是像我们这种囊中羞涩的旅行者的基地。此去科科岛海滩不到一小时车程,那里虽然酒店林立,不过实在是太贵了,苦行僧似的旅行者只能选择在莫龙住宿。
4.jpg
▲卡斯特罗,古巴丛林中的自由斗士。
5.jpg
▲古巴的自由五斗士
在古巴的旅行中,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见这五个名字,还配以各种标语,比如”自由五斗士“,”他们会回来的“。后来得知其实是古巴派到美国去的五个间谍,在上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间谍罪遭到逮捕。不过古巴一直坚称他们只是监视那些反对派,防止他们以迈阿密为基地向古巴发动恐怖袭击。这五个人在美国被看作犯罪分子,在古巴却是民族英雄,是放弃自由保家卫国的战士。
6.jpg
▲莫龙女裁缝
7.jpg
▲丰富的色彩
8.jpg
▲妮达说孩子们穿的校服和她在克罗地亚读书时穿的一样
9.jpg
▲这些学生正在进行唱歌比赛
10.jpg
▲莫龙的大部分房子都有罗马柱
11.jpg
▲修鞋匠和他的路边摊
12.jpg
▲”只能挖山填海,没有退路。“
科科岛离大陆很远,站在海边根本看不到它。1983年,为了开发科科岛上美丽的海滩,古巴政府建造了一条27公里的长堤。当年卡斯特罗曾站在修建长堤的地方激励他的人民:”我们只能挖山填海,没有退路。“
13.jpg
▲沿着长堤向科科岛进发
到科科岛究竟要去哪里事先并没有个定数,路上碰到两个法国人,跟我们说要去Playa Pilar,说是这个岛子上最好的海滩之一。听起来不错,我们临时决定也去那里。这个海滩在吉耶尔莫岛最西端,吉耶尔莫岛跟科科岛毗邻,从莫龙过去单程有100公里。事先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远,出发的时候没加油,只剩大概半箱,一路上也找不着加油站,幸亏有备用油桶,要不然就惨了。
14.jpg
▲海滩如洁白的玉带,海水像湛蓝的宝石,极目所致,海天一色。
第二天我们往西骑了两个小时就到了圣克拉拉。在古巴,这是一座重要的城市,1958年就是在这里赶走了巴蒂斯塔,革命成功。当年卡斯特罗派遣了他最信赖的战友切·格瓦拉攻陷了这座城市,几年后这位功臣去世,卡斯特罗在城外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以表彰他不朽的功绩。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了解这段历史。
15.jpg
▲在圣克拉拉欣赏音乐
16.jpg
▲陵墓顶部切·格瓦拉铜像高达7米
来古巴之前对切·格瓦拉知之甚少,想着到古巴之后自然有的是机会了解他,况且看古巴政府是如何宣传这位英雄的其实也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陵墓旁边有个纪念馆,我们从中了解到此人原是阿根廷的一名医生,出生显贵,为了打倒腐朽的巴蒂斯塔独裁政府,为了解放千千万万被压迫的工人,抛家舍业,舍生忘死,远渡重洋来到古巴的丛林中英勇战斗。
17.jpg
▲妮达把墓志铭一句句翻译给我听
直到能够上网以后,看到其他国家的宣传才知道这个切·格瓦拉所犯下的战争暴行,在圣克拉拉上的这堂历史教育课完全是古巴的一面之词。这让我想到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历史和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尽管可以接触到各种社论、观点,不过基本上都来自各大主流媒体,也可以说是一面之词,很少有人会像我们这样深入挖掘。古巴就更甚,一切不和谐的声音统统被压制,动不动就监禁新闻记者的爱好可谓享誉世界。其实古巴人民特别渴望新闻自由,听说有人把国外的博客或者报道下载到U盘上,无论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咖啡馆里,总会有人在悄悄传递。
18.jpg
▲看守陵墓的同志
19.jpg
▲“都去哪儿了?”
摩托车是放在车库里的,这个车库只停两个轮子的车。我们的车比较肥硕,占了差不多五六个他们那种摩托车的位置。车库昨天晚上还停得满满当当的,今早我们出发的时候发现空荡荡的,全都不知跑哪里去了。
下一站哈瓦那,鸡冻不已!
发表于 2018-5-3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我们大陆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4-25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