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巡山老妖

西宁-乐都-化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 难走的 山路,但是路上 有 朋友,看见许多在 城市中 所不 见 的 美丽景色!
快 到 山顶的 时候看见一 群马,大概有 7,8匹马!!!
虽然路很 难走,但是还 是 坚持住了!
人生的 路也 是 一路崎岖,不过要 坚持,坚持到最后!!!
DSC00828.JPG
DSC00840.JPG
DSC00841.JPG
DSC00852.JPG
DSC00857.JPG
DSC00859.JPG
DSC00886.JPG
DSC00767.JPG
DSC00869.JPG
DSC00875.JPG
DSC00876.JPG
DSC00884.JPG
发表于 2009-6-18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婆瞌睡了,真是 太热了 天气!!
DSC00893.JPG
发表于 2009-6-1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路上 热死我 了!
不 过还 是 非常佩服 无奈的流氓 这个 人 很 厉害!很 执着,很善良!!!
来 到 化隆后,饿死了,我 们三个找 了 个 比较干净的 面片馆子,叫了 三个 面片一盘子凉拌牛肉,吃的 很 香!!但是忘了留影!汗!!!!!!!!!!!!
下了 山就 是 离开了 化隆县城!
DSC00896.JPG
DSC00897.JPG
DSC00893.JPG
DSC00895.JPG
DSC00888.JPG
DSC00889.JPG
DSC00901.JPG
DSC00903.JPG
DSC00910.JPG
DSC00911.JPG
DSC00915.JPG
DSC00917.JPG
DSC00918.JPG
DSC00919.JPG
DSC00920.JPG
DSC00923.JPG
DSC00928.JPG
DSC00929.JPG
DSC00930.JPG
DSC00932.JPG
DSC00936.JPG
DSC00938.JPG
DSC00939.JPG
发表于 2009-6-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俩的 车都市 125,可能这个马力上山时 有点不如排量大 的车!!!但是基本还 是 不 错,我 的 踏板fly125带个 人还 是 上去了 海拔3800!!嘿嘿!!!
发表于 2009-6-1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赞同,希望有机会125的车车出去玩一次
发表于 2009-6-1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在路上!!摄影水平大有长进!!
发表于 2009-6-1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_122:}
发表于 2009-6-1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景色,好心情,好片子。。顶了!
发表于 2009-6-2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光无限在路上,车马流连幻觉醉
发表于 2009-6-2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盼:有机会和 版主出去玩!
呵呵,我就是容易醉。我 醉时别人皆醒!
而后便是:众人皆醉,我 独醒!!!嘿嘿!!!
发表于 2009-6-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盼:有机会和 版主出去玩!
呵呵,我就是容易醉。我 醉时别人皆醒!
而后便是:众人皆醉,我 独醒!!!嘿嘿!!!
发表于 2009-7-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呀 ,LZ是个美女撒。你的小羊和你一样可爱。赞一个
发表于 2009-7-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爆汗,楼上{:1_128:}!!!!!!!!!!!!!
发表于 2009-7-18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瞿昙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镇,距县城约21公里,距省会西宁70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


  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


  瞿昙寺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


  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瞿昙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内。土城名为"新城"。寺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廊、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这些形制各异的殿堂,错落有致,气势宏伟。据说,瞿昙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这块圣地时,罗汉山松柏参天,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一泓清泉流于石山,水光接天,明彻半壁。三罗面对灵地,歇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回去取时,禅杖已在泉边扎根生长,后来就成为象征高?的珍珠树。寺的正门叫山门,宽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两侧分布着两座御碑亭,藏语叫"四门碑亭”。院西侧还建有金刚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过道,十分幽雅。瞿昙寺殿居中院前部,初建于民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清乾隆47年( 1782年)改建葺修。 宝光殿居中院后部,竣工于永乐16年( 1418年)。隆国殿,俗称大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四面设明廊,屹立在宽大的须弥座台基上,前面伸出月台一方,月台左右各设踏垛九级,四面以红砂石栏杆围绕。大小钟鼓楼分别在隆国殿前左右两侧,东西对峙,上设隔扇槛窗,平台外加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远眺,欣赏寺内外风光。 壁画廊的巨幅彩色壁画,即所谓“七十二间走水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堪称为该寺艺术之最。壁画所绘,多为佛教传说故事。“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善明菩萨在无忧树下降生”、“净饭王新城七宝衣履太子体”、“龙王迎佛入龙宫图”、“六宫娱女雾太子归宫图”等等。构思巧妙,驰骋想象,贯通三界,纵横太空。技法之纯熟,形象之生动,达到很高的境界,虽历经五百余年,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宾曾来参观,其中有人赞叹说:“画技精炼,构思奇特,真是画中瑰宝,不可多得”。


  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 “乐都持金刚佛寺”,附近群众俗称“拉康囊”,意为“佛堂内”。位于曲坛乡所在地,南距县城约17公里。瞿昙寺的开创僧三罗喇嘛,法名为桑杰扎西,《明史》作“桑儿加查实”,俗称海喇嘛,生于元末至正年间,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系西藏洛扎县卓垅人,为噶玛噶举派僧侣。约在明初,三罗喇嘛游历来青海,曾长期住青海湖海心山静修,后移居乐部南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并由明王朝拨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寺。翌年,朱元璋赐名“瞿昙寺”。


  瞿昙寺从初建到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植,明朝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成为西宁卫的宗教首领。明王朝历届皇帝为瞿昙寺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 ,以瞿昙寺为纽带,加强对河湟流域以及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三罗喇嘛的家族成员定居瞿昙寺一带,世代为当地土官,该家族因来自卓城,故称“卓仓”,当地发音作“角仓”,后来又逐渐成为乐都南山地区的地名。又因三罗喇嘛与西藏佛教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同族,故称其家族为“玛尔仓”,意为“玛尔家族”,当音变为“梅氏家族”。梅氏家族直到解放前夕的瞿昙寺管家梅香曲,一直是当地的实权人物。瞿昙寺在清代前期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该寺出身于梅氏家族的班觉丹增,在康熙年间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其侄阿旺宗哲亦得到同样的封号。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反清,瞿昙寺受到牵连,寺主阿旺宗哲在兰州被囚禁7年,所赐印诰收回。自此,瞿昙寺走向衰落。


  瞿昙寺原属噶举派寺院,明末格鲁派崛起后,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活动中心转向塔尔寺,在塔尔寺建有噶日哇。其中,智合仓以该寺开创僧海喇嘛为第一世,成为该寺寺主。“智合” 意为石岩,源自海喇嘛曾修炼于当地的官隆岩洞,故名“智合仓”,亦称“智合木洛”。实际智合仓的转世系统始于班觉丹增。班觉丹增又名官却图多央增,清康熙年间出生于梅氏家族,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二世罗桑丹贝尼玛(1744 —1807),凉州乃亥央人,曾于1793年任塔尔寺第三十六任法台;三世噶桑丹增嘉措(1810-1873,亦作罗桑旺秀噶桑嘉措),凉州达垅沟人,1851年任塔尔寺第五十六任法台;四世罗桑噶桑嘉措,1876年出生于乐都南山,1899年曾任塔尔寺第七十六任法台。1958年前,瞿昙寺保存有海喇嘛及从班觉丹增至罗桑噶桑嘉措历辈转世的灵塔。因其二、三世出生于凉州,故当地以他们的生地称之为“凉州佛”。又因该系统追认的第一世三罗喇嘛传说乘骑一头白牛,人称“朗嘎哇”,故亦称瞿昙寺寺主智合仓活佛为“朗嘎哇”。卓仓曼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弟阿旺诺尔布。阿旺诺尔布亦住持过瞿昙寺,谢世后以贡塘活佛弟子罗桑贡却尼玛为其转世,曾任塔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故称该转世系统为“曼巴仓”。卓仓居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侄阿旺宗哲。阿旺宗哲又名宗哲桑布,雍正年间曾被清朝在兰州拘禁7年,去世后以噶桑扎西嘉措为其转世。噶桑扎西嘉措,1779年生,曾任塔尔寺居巴扎仓第三十九任堪布,1828年任塔尔寺第五十任法台,故称该转世系统为卓仓居巴仓。解放前夕,该寺三个活佛系统只剩下智合仓(凉州佛或朗嘎哇)和卓仓居巴仓(亦称居巴佛)两个活佛,其中本世智合仓为寺主,名仓成善,现平安县政协委员。


  历史上瞿昙寺领属13寺,但13寺的全部情况缺乏详细记载。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瞿昙寺有属寺10座,即称作“卓仓贡扎什伦布”的药草台寺,瞿昙寺背侧的宗塔静房、杰拉静房、甲本静房,瞿昙寺正面的辛钦静房,瞿昙寺东面约900米处的尕楞桑珠林寺,瞿昙寺上部沟脑的多杰扎玛静房、交头洞静房、角加静房,位于今中坝乡的普拉央宗寺。以上佛寺,除药草台寺和普拉央宗寺外,其余规模都不大,解放前夕多已消亡。药草台寺为瞿昙寺下院,是瞿昙寺僧人的主要学经处,普拉央宗寺则为主要静修地。


  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是一座明代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全寺共有三个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其中,瞿昙寺殿(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隆国殿(建于明宣德二年)为该寺主体建筑,共有瓦房27间,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楼房、平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 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据乐都县委统战部统计资料,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旱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旱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 两,白银5000两,白洋210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 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1头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 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据乐都县委统战部统计资料,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旱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旱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 两,白银5000两,白洋210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 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1头(匹)。


  翟昙寺僧人到明末时达500余人,到清末减至300余人,解放前夕60余人,1958年前夕只剩下18户34人(其中活佛凉州佛仓成善和居巴佛梅居巴2人,完德12人)。主要僧职人员除两名活佛外还有管家梅根登、梅香曲。组织管理方面,梅凉州佛下设法台、僧官、经头各1人,均任期3年,主管宗教事务,另设众僧管家4人,任期1年,主管寺院行政事务。寺内设时轮学院。1958年后,翟昙寺成为全省被保留的11座喇嘛教寺院之一,“文革”期间关闭。。1980重新开放,现有住寺僧人7户10人(其中阿卡5人,完德5人)。全寺有树林40亩,牛23头,油房水磨各1座。
090618152842bbc64b79a08353.jpg
6_1174_4f7236b1dca1ab6.jpg
发表于 2009-7-1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车都漂亮,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3 21: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