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于

异域娘家-----云南流浪记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0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3_99:}哥哥的帖子好美,呵呵,有点后悔去年被朋友邀请去云南了···
哎···羡慕你们的同时也在问自己,多会才能实现自己的梦!!!
发表于 2010-3-10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超级大餐。真美呀。{:1_13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茶香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P2162232.jpg nEO_IMG_P2162233.jpg nEO_IMG_P2162234.jpg nEO_IMG_P2162235.jpg nEO_IMG_P2162236.jpg nEO_IMG_P2162238.jpg nEO_IMG_P2162237.jpg nEO_IMG_P2162239.jpg nEO_IMG_P2162240.jpg nEO_IMG_P21622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移风易俗,南北方差异较大
nEO_IMG_P2172243.jpg
nEO_IMG_P2172244.jpg
nEO_IMG_P2172245.jpg
nEO_IMG_P2172246.jpg
nEO_IMG_P2172247.jpg
nEO_IMG_P2172248.jpg
nEO_IMG_P21722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山---龙陵段经过的怒江
nEO_IMG_P2172250.jpg
nEO_IMG_P2172251.jpg
nEO_IMG_P2172252.jpg
nEO_IMG_P21722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景颇族作者: 杨帮庆/图   责任编辑: 勐巴娜西网   发布时间: 2009-12-27 13:04   来源: 潞西市史志办   

  景颇族是潞西的又一世居民族,先民属氐羌,起源于青藏高原,约在1000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岸南迁,至17世纪末逐渐定居在潞西及德宏一带山区。解放前蔑称“山头”族,景颇分为景颇、载佤、喇期(茶山)、浪峨(浪速)、波啦五个支系。潞西境内的景颇族多为载佤支,各支系语言不同,但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历史上景颇族又称为“寻传蛮”、“峨昌”、“羯些”等。1953年7月德宏建州时,统一定名为景颇族。2008年,潞西市境内有景颇族2949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尤以西山乡、东山乡、三台山乡和五岔路乡居多,他们散居在凉爽的山梁上,喜住杆栏式竹楼。解放前,以刀耕火种旱稻为主,兼营畜牧,好狩猎,阶级分化不明显,人们私有观念淡漠,处于原始酋长制经济,由山官直接统治。解放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1956年彻底废除山官土司制,使景颇族获得跨世纪的飞跃。该族性刚强、团结,男子喜佩长刀挎铜炮枪,妇女善编织,勤劳勇敢是景颇族的禀性。经济以农耕为主,主产水稻、甘蔗、茶叶、草果、紫胶等。主食大米,喜酸辣,常以各种舂筒菜等和特制的水酒待客。景颇族能歌善舞,传统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故事。每年农历正月15日举行的“目瑙纵歌”盛会隆重而热闹,是景颇历史、音乐、舞蹈、服饰等民族文化的大展示。景颇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目脑纵歌”即是历史上景颇山官祭祀家中最大的鬼—“木代”而举行的盛大仪式。



nEO_IMG_P2172254.jpg
nEO_IMG_P2172255.jpg
nEO_IMG_P2172256.jpg
nEO_IMG_P2172257.jpg
nEO_IMG_P2172259.jpg
nEO_IMG_P2172261.jpg
nEO_IMG_P2172262.jpg
nEO_IMG_P2172263.jpg
nEO_IMG_P2172264.jpg
nEO_IMG_P2172265.jpg
nEO_IMG_P2172266.jpg
nEO_IMG_P2172267.jpg
nEO_IMG_P2172268.jpg
nEO_IMG_P2172269.jpg
nEO_IMG_P2172270.jpg
nEO_IMG_P2172271.jpg
nEO_IMG_P2172272.jpg
nEO_IMG_P2172273.jpg
nEO_IMG_P2172274.jpg
nEO_IMG_P2172275.jpg
nEO_IMG_P217227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昂族作者: 杨帮庆图   责任编辑: 方文磊   发布时间: 2009-12-27 12:54   来源: 潞西市史志办   

  德昂族是潞西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先民古代属“百濮”族群,汉晋时称“闽濮”、“苞蒲”,唐称“扑子蛮”,元明称“蒲人”,清和民国称“崩龙”。德昂族自称“德昂”,意为居住岩洞的有道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历史习惯曾称为“崩龙族”。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德昂族”。德昂族支系繁多,有绕买、绕昂、绕科、绕旺、绕果、绕溥、绕静、绕峨、绕本、绕别牙、绕腊、绕王、绕别列、干得别列、绕孟丁、绕布冬、绕不峨、绕孟得丁、绕格若等20多个,其中绕迈、绕科、绕静、绕景等7个支系在中国分布,其余皆居于缅甸。人们通常将云南的德昂族分为梁、别列、绕买三个支系,故潞西境内德昂族主要也就是梁(花德昂)、别列(红德昂)、绕买(黑德昂)三个大的支系。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无本族文字,多以傣文记事。信仰巴利语系佛教的左底教派。主要居住市辖三台山、勐戛、五岔路等山区,在德宏州的其它县市及州外保山、临沧地区也有居住。2008年,潞西德昂族人口为98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潞西市的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解放前,属傣族封建土司和汉族地主统治,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对其实行“直接过渡”政策。德昂族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尤以种茶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有“古老茶农”的美誉,称之为“茶”的民族。住房均为竹木结构的竹楼,顶尖很高,形似诸葛亮的帽子,均为二层小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好饮茶喝酒,常以烤茶煨水待客。男子着盛装时,裹黑、白包头,饰有各色绒球,戴大耳坠和银项圈,缠裹腿,穿蓝、黑色侧襟短上衣及短而宽的裤子。妇女穿对襟短衫和自织的裙子,腰间套有藤篾腰箍,裹黑包头,戴银耳筒和银项圈。德昂族的主要节日是“泼水节”。德昂族信仰原始宗教精灵、鬼魂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nEO_IMG_P2172277.jpg
nEO_IMG_P2172278.jpg
nEO_IMG_P2172279.jpg
nEO_IMG_P2172280.jpg
nEO_IMG_P2172281.jpg
nEO_IMG_P2172282.jpg
nEO_IMG_P2172283.jpg
nEO_IMG_P2172284.jpg
nEO_IMG_P2172285.jpg
nEO_IMG_P2172286.jpg
nEO_IMG_P2172287.jpg
nEO_IMG_P2172288.jpg
nEO_IMG_P2172289.jpg
nEO_IMG_P2172290.jpg
nEO_IMG_P2172291.jpg
nEO_IMG_P2172292.jpg
nEO_IMG_P2172293.jpg
nEO_IMG_P217229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昌族作者: 未知   责任编辑: 方文磊   发布时间: 2009-12-23 11:24   来源: 本站   



  阿昌族是由青藏高原南迁的民族,源于氐羌族系,与景颇族的载佤、喇期(茶山)、浪峨(浪速)支系亲缘关系密切。在史籍中称“寻传”,至宋末元初称阿昌,一直沿用至今。阿昌族各地自称不尽相同,在潞西者多称额昌。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没有文字,使用汉语和傣文。潞西阿昌族大都是晚清后从腾冲、梁河迁徙而来的,主要居住在市辖江东乡高埂田村。2008年,潞西阿昌族人口为205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解放前,阿昌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受封建领主和地主的双重统治。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发展。阿昌族精于农耕,种植水稻、旱谷、包谷等作物。家庭小手工业和小商品较发达,打铁、制造刀剑的技术精湛。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以穿斗瓦顶楼房居多,一户一院。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服饰方面,男青年喜穿白、绿色衣衫;老年人穿黑色对襟衣、筒裤;女子着白、浅蓝色对襟衣,穿短而宽的长筒裤;男子喜背“筒帕”和长刀,戴手镯,女子盘发辫于头顶。主食大米,好饮酒,喜酸辣。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阿昌人多才多艺,出口成歌,其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在阿昌族文学史上堪称为一座里程碑。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20日举行,场面隆重而热闹。另外,也过“火把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nEO_IMG_P2172295.jpg
nEO_IMG_P2172296.jpg
nEO_IMG_P217229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傈僳族作者: 未知   责任编辑: 勐巴娜西网   发布时间: 2009-12-23 11:28   来源: 本站   



  傈僳族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作为单一民族的出现,始见于《云南志》里的“傈僳”和《新唐书•南蛮传》中的栗蛮,即为傈僳族的先民。明代以后的文献将其称为“傈僳”,是按其自称记载,一直沿用至今。在元明两代,由于反抗压迫和掠夺,傈僳族南迁进入怒江流域,之后继续向西南迁移,进入德宏地区。清乾隆帝之后,朝廷派傈僳族壮士戍守边疆,一部份驻扎在市辖的木城坡、杨家厂、香北河等地,垦荒耕种,定居下来。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两种文字,一种是创制于1920—1925年间的音素文字,是由本市傈僳族人旺林与巴托传教士合作,在英籍牧师傅能仁的帮助下创造的。但两种文字都不普及。1955年傈僳族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傈僳文字,全面通用。2008年,潞西市傈僳族人口为42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解放前,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生产力接近汉、傣水平;在生产关系上,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但不集中,阶级有了分化,又还存在原始公有制和氏族制的残余。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傈僳族经济逐渐向商品生产转化,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傈僳族多信仰原始宗教,自十九世纪以来,有部分群众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女子着装绚丽,穿短衫,着花裙,腰间系一围腰过膝,衣衫和裙子镶绣许多花边。发辫盘头,外裹蝶形包巾。男服饰为黑布大包头,粗布长衫或短衫,宽裆裤长及膝,小腿另套布筒,喜佩腰刀、弓弩和皮箭袋。住房主要以竹木草结构,如今许多傈僳族已住上了瓦房。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阔时节”为法定的民族节日,每年正月初九、初十举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勐焕大金塔 大金塔风采
  勐焕大金塔于2004年6月30日破土动工,总投资5500万元,主体塔投资3500万元的勐焕大金塔位于潞西市东南城郊的雷牙让山顶上,整座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下3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据主体投资方潞西市勐巴娜西珍奇园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塔目前堪称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

  勐焕大金塔坐落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城区东南方——孔雀湖畔的雷崖让山之巅,四周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环境幽雅,视野辽阔。塔高73米,底宽50米,高耸挺拔,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勐焕大金塔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该塔堪称当今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第一塔,是我州和芒市地区一个十分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既是增进睦邻友好、中缅胞波情谊的桥梁,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大佛教旅游胜地。
nEO_IMG_P2172299.jpg
nEO_IMG_P2172300.jpg
nEO_IMG_P2172301.jpg
nEO_IMG_P21723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P2172303.jpg nEO_IMG_P2172304.jpg nEO_IMG_P21723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芒市勐焕大金塔---释迦牟尼前世金鸡化身
nEO_IMG_P2172308.jpg
nEO_IMG_P2172309.jpg
nEO_IMG_P2172310.jpg
nEO_IMG_P2172311.jpg
nEO_IMG_P2172312.jpg
nEO_IMG_P2172313.jpg
nEO_IMG_P2172314.jpg
nEO_IMG_P2172315.jpg
nEO_IMG_P2172316.jpg
nEO_IMG_P2172317.jpg
nEO_IMG_P2172318.jpg
nEO_IMG_P2172319.jpg
nEO_IMG_P2172320.jpg
nEO_IMG_P2172321.jpg
nEO_IMG_P2172322.jpg
nEO_IMG_P2172323.jpg
nEO_IMG_P2172324.jpg
nEO_IMG_P2172325.jpg
nEO_IMG_P2172326.jpg
nEO_IMG_P21723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P21723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丽市畹町口岸  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是云南境内的国家级口岸之一,位于德宏州南部,与邻邦缅甸的重镇九谷镇近在咫尺,隔河相望。“畹町”二字系傣语音译,意思是“太阳当顶的地方”。总人口2万多人,土地面积95.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5千多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的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畹町与缅甸九谷镇有着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

  现在,一些东南亚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化妆品、首饰、工艺品、农副产品、珠宝玉器的物资集散地,十分繁华热闹的边贸街。畹町南侧,中缅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1938年,是二战时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因此名声大震。现已修成宽敞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每天有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从桥上来来往往。

  从芒市到畹町,每天有数十班中巴车供游客搭乘,路况较好,沿途风光十分秀丽。
nEO_IMG_P2182448.jpg
nEO_IMG_P2182449.jpg
nEO_IMG_P2182450.jpg
nEO_IMG_P2182451.jpg
nEO_IMG_P2182452.jpg
nEO_IMG_P2182453.jpg
nEO_IMG_P2182454.jpg
nEO_IMG_P218245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22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