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52|回复: 90

摩托车骑行——最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哥 于 2011-1-26 03:27 编辑

耶稣说:即使你赢得了全世界,如果你丧失了灵魂,你拥有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假如我现在就离开这个世界,我最想留下的就是这些能令生命蜕变的文字,生命的经义是解读灵魂后的圣果,我要拿出来与世人分享……   
人的生命除了穿衣吃饭外,他还需要什么?   
人一生只用一个名字,   
但这唯一的名字包含了生命的全部内容
可以渺小,也可以伟大;   
可以庸俗,也可以崇高;  
可以了无痕迹,也可以永垂不朽!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们热衷于各种带有冒险性质的活动,登山,探险,徒步旅行等,这些活动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项目,同时也体现他们的一种生活理念。在中国,类似的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新鲜,参与者也基本属于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人士,另有一些时尚达人也在积极尝试这种休闲娱乐方式。
  除了上述几种休闲娱乐活动,在中国,还有一种特别的活动项目——摩托车骑行活动,这一活动近年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的新选择,可以说,摩托车骑行已经成为休闲娱乐活动的新宠。如果你对摩托车骑行的印象还停留在“骑车赶路”上,那就太落伍了。摩托车骑行已经华丽转型,现在已是很多人推崇的休闲娱乐方式。有人喜欢轻松地骑行,挑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带上家人或者朋友,一边骑行,一边观赏沿途美景。在这样的骑行中,能与大自然来一个亲密的接触,对放松身心大有裨益。还有人热爱带有冒险性质的骑行,他们通常会选择一辆个性的机车作为“拍档”一起上路,并且专门挑选相对崎岖的骑行路线。他们希望通过克服骑行中的一路坎坷来挑战自己,突破自我,同时借机用冒险充实和装扮生活。






[mp3=http://bbs.moto8.com/viewthread.php?tid=116909&page=3&extra=#pid2659770]1[/mp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哥 于 2011-1-29 18:24 编辑

[mp3=http://lyhbzl.com/huijia.mp3]0[/mp3]


挑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带上家人或者朋友,一边骑行,一边观赏沿途美景。在这样的骑行中,能与大自然来一个亲密的接触,对放松身心大有裨益。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旅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到达某个预定的地方,而是为了制造和穿越某段心情,进而延长人生的长度。     
   
    就像生命,呱呱坠地也并不是为了等待死神的拥抱,每一个天真的孩童都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漫漫人生之旅,首先得要求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旅行,是一场生命的赛跑。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纵观历史,诗人无疑是最敬业的“旅行家”,飘逸者如李太白,拘谨者如杜少陵,或者四海为家,或者四海无家,或者寄情山水,或者忧国忧民,或者谈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或者踌躇处“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者情动时“举头望明月”,或者顿足间“浑欲不胜簪”……最终,他们客死他乡。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最高境界。
   
    但是,无法掩饰的事实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终于,从别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突然明白,旅行,对于自己对于家乡都是一种无言的伤害。旅行,是感伤的;旅行,是无奈的。因此,只有痛彻肌肤、望眼欲穿却又始终无法触及无法释怀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现代人浩浩荡荡、熙熙攘攘的“外出”顶多只能算是“旅游”。旅行不等于铺张的“帝国扩张”。
  
    旅行者无疑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水是流动的,云是流动的,生命是流动的,思想也是流动的,从更深意义上说,山也是流动的,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是流动的,因此,旅行者的脚步践出了一页页惊天动地却又不忍入目的历史。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不停的跋涉,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创造,从森林到草原,从荒漠到绿洲,从农村到城市,从地球到宇宙……旅行,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脉络,但又不是终极目标。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子孙将到哪里去。因此,旅行是不可预知的。正因为不可预知,才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与诱惑力。但一切生命都是诱惑的,所以,旅行最终是为了创造和强化更伟大的生命力。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但同时,苍天易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旅行的目的仅仅是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

去了解和感知自己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

那么同一个地方你可能不会选择去第二次。

然而对于那些曾去过多次而又再次踏足之地,又是什么吸引了已不再陌生的游客?

城市中忙于奔波的人群,似乎已经习惯了将各自的时间留给别人。

渐渐地,对父母的关爱变成了用手中电话嘘寒问暖;

对爱人的疼爱仅仅是在无数句“抱歉”中求得谅解;

而牵动心弦的孩子,也只能是深夜里轻轻地亲吻他(她)熟睡的小脸儿……

对于这些流失的情感,也许在旅行中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重新温顾,

为家人圈定一个旅行目的地,也许更容易将有限的陪伴时间在旅行中延长。

即便是在旅途上奔走了一天,也可以说:“今天,我和家人过了一天充实的旅途生活”。

更何况,把自己和家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也是一种刺激,而重要的是可以和家人一起感受。

为爱圈定旅行目的地,其实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私密的空间,

这里没有繁忙的工作、没有琐碎的家常、有的只是和深爱的人相抚相爱、纯粹的享乐……

旅行的目的并不单纯,旅行的目的地也不是难以选择,因为有纯粹的旅行意义,

那么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100个人当中,或许会有100种不同的答案。

因为每一个人在圈定目的地时,

心里已盘算着要和孩子在游乐场里疯狂地玩耍、满是冰淇淋的嘴角俏皮地上扬;

同爱人赤足漫步海滩、重新体会恋爱时的缠绵;

为依偎在怀中的她戴上悄悄准备的戒指、在浪漫的度假胜地定下终身的誓言;

像孩童时一样围绕爸妈身旁、在另一座城市中一起找寻他们年轻时的模样……

看着他们嘴角上不断泛起幸福的微笑,你的眼角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泛起了幸福的泪光。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种——为爱圈定旅行目的地。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为爱圈定的旅行目的地中

重温那些已失去的宝贵情感,和家人一起感受旅行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暮暮朝朝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那么就可以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

佛说:人生就是苦,因此这是一条苦难的河。儒说:人生一世,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因此这是一条淘金的河。道说:人生如梦无有无不有,无为无不为,因此这是一条睡眠之河。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会错过太多,而真正的天路是在死去之后,我们那个时候是否真的会踏上天路,没有人知道。总是想在不违背自己意愿又不伤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多一点的寻找快乐的事情去做,一个季节的交替,一个轮回的往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没有大多的影响,但是仔细想来,人生能有多少个春秋轮回。无论我们手中拥有的是什么都要去珍惜,要珍惜时间,要珍惜金钱,要珍惜健康,要珍惜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一切。
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不要等秋天过了感叹春天里的绿色,在冬天的时候渴望夏的温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为了匆忙得赶路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
人生是一段旅程,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没有预兆目的地在哪,可是前进的脚步却始终不能停下,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狂,粗狂,还是粗狂,骑上他绝对有唯我独尊的霸气!摩托车旅行是绝对不会局限于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就像苍鹰可以翱翔于天空,摩托车旅行崇尚的是随心所欲地游走于大地,穿州越省在他们是最平常不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哥 于 2011-1-21 00:23 编辑

中国有摩托车,而且摩托车最多,但摩托文化还不够成熟,摩托车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甚至被禁行,在广袤的农村和中小城镇被用做廉价实用的代步工具,骑摩托基本上是一种经济收入的符号,骑摩托的人多,往往说明该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这有可能是有些城市禁摩的原因),就像电视里的越南街头。摩友在中国是极小的群体。这就像桌球,桌球在国外被视为绅士的游戏,在中国广泛的存在于街头巷尾,是平民化的娱乐方式,不再代表绅士风度。这是题外话,只能说明一种外来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摩托文化盛行于欧美,在摩友的心里摩托车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象征,即便说它是骑士们的图腾也不为过,最具有号召力的应该是传承着牛仔精神(又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摩托车,他是崇尚自由、个性的骑士心目中的英雄。哈雷摩托车经典的V型双缸发动机、悦耳的马蹄式排气、豪迈的坐姿无不令人陶醉。强劲的摇滚乐背景下,十几个剽悍的骑士,穿着黑色皮衣裤,戴着墨镜,胯下是硕大的重型摩托车,黑色间银色的车身,亮可鉴人,一声令下,十几辆机车轰鸣着飞驰而去,卷起漫天尘土……这就是哈雷戴维森一手书写下的美国文化史。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就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而这一切,又正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哈雷戴维森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美国梦的一个标的。哈雷戴维森用摩托车代替了骏马,将美国200年西部拓荒史在20世纪成功续写了100年。哈雷戴维森精神支撑了“二战”后每一代美国青年的存在和梦想,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因此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他们的———钢铁情人。数以百万计的哈雷迷们,不但将哈雷戴维森的盾形商标贴在摩托车和皮衣上,更纹在自己的身上,哈雷戴维森因此被称为“纹在顾客身上的品牌”。每年,各地的哈雷车友会(H.O.G.)都举行巡游活动,平日里辛勤工作的建筑师、律师、医生、工程师、CEO们,这时候都卸下三件套,穿上黑色皮装,骑上心爱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于引擎震天轰鸣和黄土飞扬中浩浩荡荡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哥 于 2011-1-29 18:27 编辑

真正的摩托文化盛行于欧美,在摩友的心里摩托车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象征,即便说它是骑士们的图腾也不为过,最具有号召力的应该是传承着牛仔精神(又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摩托车,他是崇尚自由、个性的骑士心目中的英雄。哈雷摩托车经典的V型双缸发动机、悦耳的马蹄式排气、豪迈的坐姿无不令人陶醉。强劲的摇滚乐背景下,十几个剽悍的骑士,穿着黑色皮衣裤,戴着墨镜,胯下是硕大的重型摩托车,黑色间银色的车身,亮可鉴人,一声令下,十几辆机车轰鸣着飞驰而去,卷起漫天尘土……这就是哈雷戴维森一手书写下的美国文化史。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就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而这一切,又正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哈雷戴维森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美国梦的一个标的。哈雷戴维森用摩托车代替了骏马,将美国200年西部拓荒史在20世纪成功续写了100年。哈雷戴维森精神支撑了“二战”后每一代美国青年的存在和梦想,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因此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他们的———钢铁情人。数以百万计的哈雷迷们,不但将哈雷戴维森的盾形商标贴在摩托车和皮衣上,更纹在自己的身上,哈雷戴维森因此被称为“纹在顾客身上的品牌”。每年,各地的哈雷车友会(H.O.G.)都举行巡游活动,平日里辛勤工作的建筑师、律师、医生、工程师、CEO们,这时候都卸下三件套,穿上黑色皮装,骑上心爱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于引擎震天轰鸣和黄土飞扬中浩浩荡荡而去。





如果看到这里音乐播放完了(可以自己点击下面这首歌曲---[后街男孩]的哥---吧友推荐的音乐)
[mp3=http://file2.engok.com/download/ZipMp3100415/20053-1.mp3]1[/mp3]


-
-
-
-
-
-
-================音乐自己播放{:1_130:} ===========我就帮不了你了{:1_121:}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受伤的哥 于 2011-1-20 10:07 编辑

当你在一个拥挤的加油站看见一台风尘仆仆的摩托驾驶过来,车上下来满是灰尘的车手,摘下头盔,露出黑黑的脸庞,看见他身上破旧的骑士衣装和沾满泥巴的鞋子和疲惫的样子,你不要惊慌,也许那就是我,一个喜欢摩托旅游的的我,不要小瞧我啊,因为俺也有文化。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往来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俺们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到2008年摩托车发展已经步入百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中国的尊严,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的就是摩托车!”一位已有20多年驾龄的摩友曾这样对我说。我想,这不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摩托车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滞后。我从爱好车到探索车文化理论,从1997年的西部万里行到1999年的穿越罗布泊,一次次地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导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探险。
  
  以我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生命体验,一次精神的成功,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因此我认为,上升到社会性高度的探险才是真正成功的。”黄成德在探险车文化的路上走着,他并不孤独,也有无数的普通车迷像我一样也在不觉中成了这条路上的行者。大连一位摩托车友从小就爱摩托,爱摩托的人都有豪放和讲信用的特点,以后,他也成了这样的人,并拥了一间小有规模的车行,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因为他简洁的名片最显目的四个字是——你的朋友。一位爱车的警察曾驾自己的摩托车追捕一名通缉犯,歹徒最终被擒获,但摩托车在追捕过程中摔掉了一个零件,外表也有些擦伤。看着这个英勇负伤的“功臣”(摩托车),他形容道,这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目前在国内摩托车赛场中战绩显赫的车手回忆几年前初步赛场,当女朋友让他在她与摩托车之间作一个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摩托车……如今去而复返的女友已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几年的赛车生涯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印迹。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拥有了灿烂的昨天和今日。许多车迷一族用“他”或“她”来昵称自己的爱车,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因为无论你是探险家、赛车手还是普通车迷,也无论你骑的是昂贵的哈雷、宝马还是几千元一辆的低档摩托车,只要爱车,车就能带给你乐趣。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驾一辆低档摩托车载妻儿远游的乐趣,并不亚于一辆哈雷?戴维森能带给一位款爷的乐趣……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难道你不觉得,它们也蕴含着文化吗?至此,我们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已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有何秘方?美国谚语:“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网上有一个帖子:“想买台哈雷摩托,大概要多少钱?”

    跟帖者中一名叫下午开会的回答:“32万人民币,估计一般中国人是接受不了。”而另一个跟帖者wbwhcxlj则显得比较成熟:“买辆哈雷的钱都能买宝马了!你年龄一定不大!”

    最佳答案的提供者hiajgo9g则留下哈雷摩托车各种型号价格的网址,后面不忘加上一句“上去看看就死心了”。

    提问者cgy1111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感叹道:“彻底绝望了。”

    2007年4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作为全球顶级品牌的哈雷摩托车在此次博览会上展销,其中一款哈雷弹簧者的价格为28万。据了解哈雷摩托大多超过30万元,最便宜的也在20万元左右。

    “哈雷摩托车的价格,对于中国的摩托发烧友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表示,“但这些发烧友,像‘北漂一族’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一样期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秘方,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打造一种生活方式

    “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这是谁说的话呢?不,它是一句美国谚语。

    哈雷摩托是世界上最有号召力的摩托车品牌。它的消费者,甚至将他钟爱的品牌哈雷摩托纹在自己身上,与其终身相伴。

    哈雷摩托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雷不是摩托车,在哈雷迷们的心里,它是宝贝、玩具,更是象征自由的精神。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哈雷摩托的标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的被其目标群体纹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样,它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最高的。

    如今,哈雷摩托行销世界各地。在经济萧条时,哈雷摩托仍以年销量15.7%的比例增长。哈雷摩托之所以历经百代而不衰,在于它从制造第一辆摩托车起就潜心致力于创造一种凝聚年轻一代人的梦想、反叛精神、奋斗意识的“摩托文化”。经过百年的积累和提升,哈雷摩托品牌成为了年轻人尽情表达自由、竞争、反叛的精神和展现富有、年轻、活力的典型标志。

    15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可以这样说,哈雷摩托车是品牌崇拜的典范。

    你是否敢轻易相信,一个被估价为157亿美元的品牌竟是一款摩托车产品?但如果你身在美国,知道它是“哈雷·戴维森”(Harle-Davidson)时,所有的疑虑瞬间就会被打消了。

    没错,哈雷·戴维森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摩托车品牌,其品牌拥有高达157亿美元的价值,该品牌主办了哈雷车主俱乐部(HOG),目前已经有了80多万名成员,遍布世界115个国家。

    哈雷品牌百年诞辰之际,在哈雷生产基地密尔沃基,吸引了25万以上的社团成员聚集在那里庆贺。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哈雷摩托车的销量有一半都来自这些老客户更换的新车。

    这就是哈雷摩托车品牌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哈雷摩托车公司长期坚持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结果,哈雷摩托从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再造,逐步地累积品牌资产,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

    确保个性与质量

    哈雷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个性!个性!这是他们强调自由最好不过的方式。

    哈雷公司发现:许多哈雷迷喜欢改造哈雷摩托车,以符合和显示自己的个性。因此,公司决定为了满足哈雷迷的需求,也为了降低零件与成品的库存成本,哈雷公司多半会等到顾客订单确定之后,再根据他们的个性需求来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专属哈雷摩托车”。

    这也是如今比较流行的接单生产模式。

    这些个性化产品非常注重质量。哈雷公司完全模仿日本的竞争对手的做法,导入各种品质管理方法,以保证哈雷摩托的高品质。哈雷的员工,至少要接受80小时的教育训练,学习有关如何增进品质、生产力方面的新技能。

    倡导哈雷文化

    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说:“可以这样讲,哈雷的拥有者们每一个举措的用意,都离不开打造其深层次的品牌崇拜上。”

    消费者从第一次购买哈雷摩托车开始,他们便可以免费获得一年期会员资格,消费者加入其哈雷摩托车主俱乐部,俱乐部提供《HOG故事》杂志、一本旅游手册、紧急修理服务、特别设计的保险项目、价格优惠的旅馆,以及一种飞行和骑车项目,从而使其会员能在度假期间租用哈雷的摩托。

    自此之后,由它赞助的消费者组织“哈雷车主社团”不断地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哈雷的品牌文化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哈雷公司还针对HOG开发互联网站点,提供俱乐部宪章、事件和仅为会员提供搜索的分类信息。哈雷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将公司服务个别化、私人化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增强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崇拜。

    不仅如此,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哈雷公司竟让不少员工也变成哈雷迷。这些员工尽自己的力量自觉推销公司产品,于是不少人都成了不错的产品经理人。在哈雷公司的董事会中,还有不少高级主管竟在假日骑着哈雷摩托车,与俱乐部的迷哥迷姐们一起同乐。

    毋庸置疑,哈雷的企业文化做到了极致。

    通过这些措施,终于可以把一辆哈雷摩托车的销售价格,提高到一辆宝马的水平。也许哈雷摩托车的质量和品质高不过本田,但它的售价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却远远高过本田,原因在于哈雷摩托车不仅仅是在销售摩托车,同时是在销售一种企业文化、生活方式、自由个性等。最后,我想说的是消费者对哈雷摩托车的忠诚度的构成要素,值得众多品牌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个性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我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现在世界庞大的摩托产业里,我们国家的生产技术和代工量已经成为了不可代替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我们的摩托文化,在宏伟的摩托文化里,我们没有可以渲染和自豪的东西。现在的摩托文化基本融合了所有我们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在美国,在英国,在日本,在泰国,在法国,在德国……每提到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的摩托形象,但是在中国,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太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杂乱,有些没有根据。我们现在的身边真的找不出什么很统一的风格,或很有我们自己风格的团队。在我看来只有刻意的模仿,盲目的跟风,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定位的中心,虽然看起来很酷,虽然看起来很眩,但是这只是迷惑外行的一种简单做法。相信全国的车友心中都有这个迷惑,为什么国内的大气氛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和谐,不融洽,是车有等级区别,还是我们的实质有等级区别?正当时下全球流行中国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团结起来,努力创造中国的摩托文化,创造中国的摩托历史,车友玩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化。我真正参与到中国车友行列并没有多少时间,但是确实也看到了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在身边玩摩托的朋友总是认为贵的大的,就是好的,在我看来真的是大错特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有很多的车友一味的追求着速度,在挑战速度的时候忘记了安全,忘记了期待他的人,最终是换回了不值得换回的东西,真的是太傻,玩车的心态真的是太不成熟。

    在中国的摩托世界,来到我们身边的外国机器,来的太快,来的太猛,在我们还没有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认识之前,有很多车友就已经拥有它了,但是真正能了解,能认识你身边的这个钢铁家伙的车友又有几个?我承认速度是摩托车的诠释,但是摩托车并不是速度的诠释,大家在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里你会得到很多很多的生活真谛,能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财富。现在各地的车友也经常有很多的聚会,真的不错,一起跑跑,交流一下行驶,维修,保养的方法,互相学习,真的是很好,我也很赞成这样的做法,促进我们的摩托车文化,促进车友之间的技术和感情。但是也确实看到了很多团队盛气凌人的样子,真的受不了……记住,一个强大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友善团队,一个能献出友谊之手接纳别人的团队。有很多改个手把,换个轮胎,就到处大喊自己改装了的朋友,我劝你们还是冷静的休息休息吧,不要在现在这个文化和科技让地球成为村子的世界里丢人了,每个地方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做为中国人,不要嫌弃高低贵贱,能不能拿出我们的这个文化古国的历史来真的造就出点让人刮目相看的摩托车文化。我们真的有太多吸引他们,让他们看不懂也看不明白的东西了,我们不要再迷恋人家那些临摹、效仿已经无法超越的文化了,因为那些文化是他们用了我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能用我们超强的模仿和理解能力能打败的。

    在摩托车的历史里不乏各种改车的高手,但是不知道车友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他们的本意,每当改出马力,速度惊人的超级机器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像有些车友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奔,狂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他们是在保证一切安全的情况下在向大家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我不否认有地下的疯子,但是大家应该领悟他们展示的不是疯狂而是他们拥有的技术,只有自己心态平稳,看什么都客观一点,才可以创造出满意的东西。经常能听到车友的抱怨什么太贵,什么接受不了,我从来没有做出过评论,做出过说道。真的,其实有没有,在我看来真的很简单,关键就是看做不做,如果做都没有,何来的拥有。玩车掌握好自己的心态,玩车并不是显富的手段,而是展示你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对外窗口,是让对方认识你的一个简便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与朋友创造出让别人羡慕的团队精神和耀眼的摩托文化。

    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我们国内车友最困难的时候,是世界文化通过网络融合变为现实生活融合的大碰撞时期,一切变的那么透明,一切变的那么真实,在我们的思想里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突如其来的各种文化,真的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多元的文化元素,我们的书本上真的是学不到的,统统的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我们来不急消化,来不急思考,在没有多余的思考下就盲目的开始实践,最后得出的产物很有可能是一个不论不类的文化垃圾,我也曾经在玩的过程中走过这样的弯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丧失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可能在外人的眼中我的成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回头想想完全不是我的本意,偏离的太多,太远,在我实现我的想法的过程中有太多干扰我思想的东西,太多外来文化在干扰我,让我找不到自己原本的构思。现在我经过很多的失败,努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多种文化和方式当中,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着,寻找着里面的精髓,一样一样、反反复复的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通过自己的判断,融入我想表达的构思,沿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的摩托世界里,我对摩托车的认知就是没有品牌,没有价格高低,只有发动机的构成形式,它的动力原理,在它之外的构造辅助原理,然后融入我对它的感情,对它进行定位和改造,从而打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现在的人玩东西,真的很多就是过眼云烟,很苍白,很短暂,没有留下自己希望得到的回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有很多,我在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真谛,就是在一条大众的路线上怎么能做到与众不同,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我曾经也抱怨过,也迷茫过,但是在自己慢慢冷静下来以后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真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用来做借口,抱怨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方式,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与其有时间抱怨,还不如自己找找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经验,给自己下一个目标积累一点动力和信心。

    在我的努力探索下,我找到了我内心当中的摩托根源,我是一个喜欢另类的人,我吸取着不同文化的精髓,努力的让自己平淡的看待着这一切,走着一条完全属于我自己的道路,我不需要速度,我不需要高贵,我需要的是我寻找的那份与众不同。我不需要速度并不是因为我胆小,因为我深刻的明白,追逐速度并不是随时都可以的,因为有期待我的人,有等待我的人,随便的追逐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我不需要高贵并不是我不喜欢,但是一旦自己认为可以高贵的时候,你会慢慢的离朋友越来越远,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身份,用真诚的心和你交往的朋友相处吧,得到的要比你放下的多的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目前中国摩托车消费市场可以看到国内摩托车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摩托车休闲娱乐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摩托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运动、赛事、评选和文化用品展示等传播渠道,带动广大的受众群体参与活动。

    目前,中国制造的摩托车不缺技术,缺乏的是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打造文化,不仅是整个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成长的需要。
     只有通过倡导的种种摩托车文化活动,为备受禁限摩令困扰的城市市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摩托车休闲文化培育,让摩托车成为城市市民的休闲娱乐工具,最后让民意说话,解除“禁限摩”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拓展摩托车的城市生存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摩托车文化培养,也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又一新阵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澳大利亚的摩托休闲方式-柏斯:阳光·海洋·摩托===
-----------------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柏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和是目前仍然最具有“澳式”纯朴和幽默风格的城市。由于柏斯在地球上的孤独,从空中俯瞰它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1961年,为了给美国宇航员导航,柏斯人还真的全城彻夜亮灯,为空中的宇宙飞船作航标,故而有了“灯光城”之称。

柏斯气候暖和,是澳大利亚阳光最充足的地方,阳光和海洋也就成了这个度假胜地的标志。

在这里,摩托车不再单单是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而是扮演了一种休闲运动工具的角色。例如在柏斯市内著名的景点苏伦多码头,人们就既可以享受柏斯宜人的天气与美丽的海滩,又同时进行乘HarleyDavidson摩托车兜风、潜水和深海钓鱼等活动,并且还可以逛逛新潮的咖啡厅、享受美食与许多游乐设施。


===================================

法国的摩托休闲:风流骑士两轮间==
----法国人生性风流,适逢两轮,更显峥嵘。

在法国街头,时常能够看到劲装的车手,皮衣皮裤,护具一应俱全,连最业余的车手也是头盔手套一样不少。他们风驰电掣,不容你思考,已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同时,这些车手又全都非常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法国的街道上是很少见到警察的,只是偶尔看到这些骑着宝马摩托的人闲适地在市区里晃,除非发生车祸,才能够看到那些制服外套着橘黄色荧光服的人。

法国的宝马摩托虽多,但日本产的公路赛车也满街都是,仿佛除了日本车就是宝马车,再无其他一般。街头随处可见停放的机车,略微逊色一些的摩托车,比如小蜻蜓,通常都会在车锁上锁住头盔。所谓的小蜻蜓就是国内的50CC,它们声音巨大,外形怪异,真的就像只细角伶仃的蜻蜓,开的飞快飞快,叫你避闪不及。驾驶者多半是青少年,法国本土少年和阿拉伯少年都非常钟爱它,小蜻蜓好比街头滑板一样成为休闲游戏,人人都仿佛觉得这小车骑不到发狂就不足以表现出性格。



=============================

-------

加拿大的摩托休闲:雪上风情===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雪上摩托车生产国。在加拿大,冬天传统的休闲活动是滑雪、溜冰,但雪上摩托车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冬季休闲活动。根据加拿大雪上摩托车协会的统计,10年前,每年还只有10万加拿大人玩雪上摩托车,但现在已经有超过50万加拿大人在冬天驾驶过雪上摩托车。

雪上摩托车的刺激之处在于其速度、爬坡能力较强,有方向和煞车装置,操作极为简单,此外还适于远行。事实上,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部落已经用雪上摩托车来取代传统的狗拉雪橇,作为冬季主要的交通工具。雪上摩托车从业者提供全套产品服务,包括保暖衣物出租、3小时至数天的活动,从到旅馆接旅客开始,由合格且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旅客驶入无边的冰雪荒野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国的摩托车休闲方式:三租==
--泰国城市芭堤雅位于暹罗湾的东海岸,素以阳光、沙滩、海鲜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一个集大城市与海滨度假胜地于一身的国际乐园。

在这近10万人的旅游不夜城里,除了人妖、妓女和“泰国浴”,以及东南亚最大的迪斯科舞厅、随处可见的“人妖大剧院”、女人用生殖器展示各种功夫的“气功表演”、全面展示人妖身体各部位的“综合神秘秀”、表演脱衣舞的“海上夜总会”、赤裸裸的性交表演之外,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三租”和“老鼠吃大象”的奇特现象:

“三租”就是指许多西方国家的游客来芭堤雅度假时,租一套房子、租一辆摩托车、租一个女人。他们白天骑着摩托车兜风,像大象一般硕大的身体后面,驮着一位像小老鼠似的泰国女人,一大一小形成鲜明对比,“老鼠吃大象”即由此而来。

为了使芭堤雅的旅游品质更符合国际旅客的要求,近年来泰国旅游局和政府致力于重要设备的改造工作,并启用大批新建娱乐场所,如亚洲首家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大型电影城购物中心、玻璃瓶博物馆和云石公园等,特别是风帆水上摩托车中心,更能让您的芭堤雅之旅尤为丰富!


  =======================


越南的摩托车休闲方式===
---如果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么将越南比喻为摩托车上的国家也就毫不为过:

一个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600多万辆摩托车驰骋在城镇乡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增长,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大观之势、被外来人看作一道风景一种风情的,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和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大概就该算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这个“摩托车王国”,随意走进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

街道两边停放的是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里,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不知所处,不知所措。

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越南革新开放成果的标志之一。在越南的经济贸易中心、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的胡志明市,500余万人口拥有了2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家有2部以上,出售和修理摩托车的人都成了当地的富人。尤其在圣诞节,更以数百万铁骑倾城出动的方式制造出节日气氛。
在越南很多城市,出租摩托车的网点很多,且租车点就设在路边。不要以为在那里租摩托车手续很繁琐,其实什么国际驾照、押金都不用,甚至只要你出示一张酒店住宿牌,便可非常便宜地租得一辆摩托车。因为店家知道,你一个外国人怎么也跑不出我的地盘呀!




=========================
---
印度的摩托 休闲方式===作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在印度城乡各地,摩托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摩托车队几乎溢到了人行道上。

根据印度政府2002年的统计,在购买家庭交通工具方面,印度1.807亿个家庭中,只有不到10%的富裕家庭选择汽车,其余中低收入的家庭主要选择摩托车。而由于印度交通不发达、停车场严重短缺,所以大部分白领阶层为了行动方便,也把摩托车当成主要交通工具。

正因如此,印度人结婚时,女方父母再穷也要借钱买一辆摩托车送给新郎,否则新娘就很难迈进新郎家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6-17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