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六四

骑摩托车游甘南川西纪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会儿老宋从街上回来,说他去了一家摩托车商店,老板是藏族人,可挖苦起自己的同胞来,丝毫不留情面。老宋绘声绘色地学那老板说话:“这些年政府出钱盖学校,藏族子弟免费,建设农村现代化,牧民盖房子政府补贴百分之六十,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你家里,电灯给你拉到房子里,电视转播台建到村子旁边,够可以了吧,可你们这些人除了磕头念经啥也不会,连个铅笔刀都做不了,给国家有啥贡献?”看老宋的表演,笑得肚子疼,想想那几句话,确实有道理。

DSCF1551.JPG
DSCF1578.JPG
DSCF1590.JPG
DSCF15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四 于 2010-4-10 15:39 编辑

在藏区行走,看得多了,发现像朝山、拜佛、转经、磕长头这些活动,越是偏僻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越是热衷。听说有位老奶奶晕倒在转经路上,别人把她送到医院,醒来以后捶胸顿足、嚎啕大哭,说转经的路就是生死轮回的路,好不容易走到了天堂门口,关键时刻却把她弄到医院来,毁了她一辈子的功德和心愿,她能不痛哭吗?香港有家慈善会,在藏历水羊年梅里雪山的羊咱路口设了一个救护站,帮助那些转山途中遇到困难的人,结果发现越是贫困地区、越是没有文化的人,越热衷于转山,一家老小一起来,孩子小,走不动,用一根绳子栓住腰,另一头绑在大人的裤腰带上拖着走,不惜花掉多年的积蓄,即便死在转山路上也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这问题就发人深思了,同样是藏族人,观念差距如此之大,摩托车商店的老板可能会把孩子送去读书,或者留在商店照顾生意,绝不会把孩子送进寺院当喇嘛!要让藏族人转变观念,还是要靠发展经济,靠普及科技文化知识。不过话又说回来,观念转变了,行为方式改变了,有一天藏族人不再拜佛念经了,不再给寺庙捐银子了,寺庙办不下去了,喇嘛们散伙了,谁还会再来这里呢?来这里看什么呢?

今天去则岔参观,行驶了115公里,晚上又回到碌曲,还住在鑫盛旅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四 于 2010-4-10 15:46 编辑

524日  星期四  晴天

好消息是雨下到后半夜就停了,早上太阳高高升起,路也干了。坏消息是天气特别冷,温度很低,把毛衣毛裤羽绒背心厚皮手套全都穿在身上,摩托车跑起来还是冷得打哆嗦,手指头冻得一点知觉都没了,麻木了,跑一会儿就得停下来晒太阳,稍微暖和一下,否则实在受不了。路边的牦牛原本是黑色的,现在身上结了一层霜,脸上像抹了一脸白灰,鼻孔周围和眼睫毛上沾满了冰茬子,看上去怪兮兮的。

DSCF1489.JPG
DSCF1490.JPG
DSCF14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走走停停,10点钟才到错宁路口,尕海出现在公路右边,这时气温也回升了许多。

尕海是一个高原湖泊,位置在213国道和去玛曲的公路之间,站在错宁路口就一览无余了。从地图上看,这里的高度已经到了3500米,比青海湖还高出300米,湖区周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草茂盛,是许多珍稀鸟类南迁北返途中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尕海这个名字,可能是回族群众给起的,“尕”是西北回族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字,有小而可爱的意思,比方兰州银川一带把小男孩小女孩就叫作“尕娃子”、“尕妹子”。尕海的面积大约十几平方公里,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这样的湖泊并不算大,把它叫作尕海也是名副其实。站在错宁路口往湖区那边看,四周是一马平川的牧场,蓝天白云下面是缓缓移动的牛群和羊群,路口或湖边堆起高高的玛尼石堆,五彩经幡随风飘扬。

DSCF1493.JPG
DSCF1494.JPG
DSCF1496.JPG
DSCF16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最南端,再往前走就进了四川省,在两省交界的山沟里有一个郎木寺,这是近些年新兴的一个另类热点。说起黄山、庐山、九寨沟,那都是名扬四海的大牌风景区,是列入“世界名录”级的大腕儿,“地球人都知道”。但提到郎木寺、太阳谷、亚丁、石渠、俄亚、木里,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哪是什么地方”,“它在哪里”,你得解释半天。可如果你到那些自诩为“背包客”或“驴友”的人群里去问,这几个地方那可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其实,旅游这东西和其它商品一样,也有一个市场分级分类问题,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有人则隐身于宁静的山村,有人在绿酒红灯中享尽奢华,有人却打起背包爬山涉水吃尽了苦头,这和你喜欢短裙子他喜欢长裤子是一个道理。中国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恐怕就是古人对选择不同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解释。

刚才还在路边看见了四川省的界牌,走了不到1公里,向右拐个弯儿,又回到甘肃,郎木寺就藏在这个山沟里。

DSCF1488.JPG
DSCF1497.JPG
DSCF1417.JPG
DSCF14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藏语的“郎木”是仙女的意思,传说有位美丽的仙女化作了山上的岩石,后来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喇嘛寺就叫郎木寺。现在人们来这里旅游,当然不是为了那块仙女变成的石头,这里是白龙江的源头,小镇被河水一分为二,一边是甘肃,一边是四川,河这边的甘肃有郎木寺,对岸的四川有两座寺庙,一座藏传佛教格尔底寺,一座回教清真寺,小小的山沟里就有三座寺庙紧紧毗连。这种两省辖地并存于一镇、两座喇嘛寺同处一地却分属两省、藏族回族寺庙相依并存的景象可不是随处都能见到的。此外,还有一个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心事,就是想看看郎木寺后山上的天葬台,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去世后让肉体消亡灵魂升天的地方,这才是人们纷纷来此探奇的主要原因。在有些地方,天葬台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其中有许多忌讳,可不知是什么原因,郎木寺对天葬台的管理却形同虚设,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报道说有人花五元钱贿赂买通当地人潜伏偷窥的事情,现在则更是明目张胆长驱直入了。

DSCF1508.JPG
DSCF1509.JPG
DSCF1513.JPG
DSCF1515.JPG
DSCF1570.JPG
DSCF157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郎木寺是甘肃省碌曲县一个藏族回族杂居的小镇,但街头既没有夏河那种浓烈的藏式风格,也没有临夏那么多尖塔穹顶,在我们眼里看来,这里似曾相识,就像是我们那边某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只是多了两家青年旅馆,多了一家皮萨快餐店,门口有几块中、英、藏文并列的各式招牌,街头时不时走过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男女老外,就小镇的建筑风格而言,真是没有什么特色。

沿着小镇那条街走到头,有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四川省若尔盖县的红星乡,向右过一个小石桥就是通往郎木寺的小路。

DSCF1498.JPG
DSCF1499.JPG
DSCF1500.JPG
DSCF1503.JPG
DSCF15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四 于 2010-4-10 16:18 编辑

郎木寺的正式名称是“达仓郎木寺院”,是由西藏甘丹寺第五十三任甘丹赛赤桑盖大师于藏历第十三胜生龙年(公元1748年)创建的,当时共有闻思、续部、时轮、医学和雕版印经五大学院,全盛时僧人近两千人。到文革期间,已有200年历史的经堂、大殿、佛塔及无数珍贵典籍全都毁于一旦,现在人们看到的大经堂、金瓦殿、藏经阁、弥勒殿、护法金刚、尊胜塔及活佛寝宫都是1980年以后陆续重建的,我们经过时,见金瓦殿前面的广场上堆了许多木料,续建工程仍在进行。

DSCF1511.JPG
DSCF1508.JPG
DSCF1547.JPG
DSCF15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四 于 2010-4-10 16:24 编辑

因为这几年来旅游的人多了,为了收门票吧,郎木寺也弄了个了个“大门”和“围墙”,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间汉式牌坊,只有梁柱没有门扇,紫红瓷片贴面,做工粗糙,不伦不类,门楣上框有一行字,“达仓郎木寺院”。围墙是一道铁丝网,早已是东倒西歪、形同虚设了,真想逃票的话哪儿都能进去。大门里面有间小屋是售票处,几个年青姑娘正和卖票的喇嘛“打情骂俏”、“胡搅蛮缠”,一阵嬉皮笑脸之后,人家就买了8元的半票,我和老宋两个老头儿既没有迷人的身段,又没有细嫩的脸蛋儿,只能享受全票16元的待遇了。

DSCF1510.JPG
DSCF1509.JPG
DSCF1514.JPG
DSCF16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小路非常泥泞,还没走上几步,脚上就沾满了大块黑泥,粘糊糊的,怎么甩也甩不掉,只能带着它们摇摇晃晃地往上走。

DSCF1516.JPG
DSCF1517.JPG
DSCF15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郎木寺的殿堂全都分散在向南的山坡上,远远望去,绿树丛中金光闪闪,错落有致。大经堂是一座汉藏结合式的华丽建筑,笨重的大屋顶,厚厚的石头墙,由前廊、佛殿和经堂组成。经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上方高悬佛徽法轮,屋顶覆盖金黄琉璃彩瓦,光芒四射,庄严肃穆。前廊下面有两排24根大红色的棱形柱,上端饰有精美的留苏,正面及两侧墙面悬挂着巨幅唐卡和佛教壁画,色彩艳丽,手法细腻。

DSCF1565.JPG
DSCF1566.JPG
DSCF1567.JPG
DSCF1568.JPG
DSCF1552.JPG
DSCF1553.JPG
DSCF1559.JPG
DSCF156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高耸的尊盛塔和长长的转经走廊,沿着泥泞的小路向北迂回上山,绕过晒经台,翻过一道不高的山梁,地势豁然开朗起来,远方右侧的山坡下出现一片密集的经幡,那就是天葬台了。

DSCF1525.JPG
DSCF1526.JPG
DSCF1527.JPG
DSCF15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藏族人的天葬,心里始终充满了神秘、不解、恐怖、好奇、圣洁、残忍,既想看一眼,又想避开它,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觉,就连当地旅游部门、寺院和藏族老乡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莫衷一是。这次出来之前查询过旅游部门正式出版的资料,凡是有关郎木寺的部分,根本不提天葬台,好像它不存在似的,没有任何信息。郎木寺旅馆的墙上贴有告示,说“天葬是藏族群众的殡葬习俗,不是一个旅游项目,谢谢合作!”既没有落款又没有时间,也不知是谁贴在这儿的。但在郎木寺门口有一块很大的导游图,天葬台又赫然其上,并用一条细红线和其它景点连在一起,似乎在告诉游客天葬台也是本寺庙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寺庙出售给游人的门票上,有一个景点示意图,天葬台也印在上面,表示寺院对这件事并不隐讳,毫不在意。当地老乡的态度则更是坦荡与开放,去天葬台的小路有许多岔路口,我和老宋在路口徘徊,不知该往哪边走,又不敢随便问人,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藏族老乡,“去天葬台吗?往这边走”,大手一挥,然后和我们擦肩而过,就这么简单明了,直来直去,没有丝毫遮掩的意思。

DSCF1519.JPG
DSCF1520.JPG
DSCF1521.JPG
DSCF15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条泥泞的小路,可能每次都是拖拉机把人送到这里的,草地被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前面架了一道铁丝网,却又在出入的地方留下一个大缺口,完全敞开着,缺口两侧的立柱上各有一块铁皮告示牌,左边写着“游客止步”,右边写着“谢绝参观”。

DSCF1522.JPG
DSCF1523.JPG
DSCF1524.JPG
DSCF15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里走就到了山坡脚下,一大片破旧零乱的彩旗经幡在山风的鼓动下猎猎作响,周围草地上散落着大量被遗弃的破衣服、旧鞋袜、污黑的帽子、肮脏的手套、空水瓶、孩子的旧玩具……。

DSCF1526.JPG
DSCF1527.JPG
DSCF1528.JPG
DSCF152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4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