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13|回复: 113

从幽灵升仕250到中国摩托行业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0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0 23:43 编辑

我是很随便的浏览下车的图片,无疑发现了幽灵升仕250这张图片,«中国骄傲»。
骑了十多年的车,国外的车如何能正常的爬上爬下都存问题,最关键的是对钱包要求亦高,由此对国产车一直有所指望.
  但国货?,先往好点的说,人到中年就怕发胖,有了它再也不愁了,想吃啥就吃啥,进一次藏体重降十多斤,进藏利器成了减肥利器,真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备注:路上都啃面包了)
  往差点说,骑着“炸街”的车,遇到熟人都好意思打招呼,人家以为你参加了ISIS,外观国际范,以为争气车,实际是辣手毒心摧残车,就怕坏在路上,骑的是提心吊胆,但还是防不胜防,这玩意是暗器啊,一般都靠扳手的功力来化解,但若是祖传密制的“暗器”就完蛋了,要破解往往冥思苦想,哪些超级感人、眼泪哗哗的电视剧,晦涩的双眼已弄不明白了是何意思了。
所以相信一个国产车也太难了。

1.jpg


2.jpg

  说到骄傲也是有的,车趴窝了,第一次自己解决都挺恼火,都是从乱砸乱敲起步的,“小样的我就不信你不动”,久病也成医,下雨天滑的不行,几晚上都在加工轮胎,划小口,做好后就一心盼下雨,颇有成就感,能培养人热爱科学,提高吃苦耐劳的民族品质。
  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站在高层上就能看到彰显的意义,国产车尽管自己不思进取,但能催人奋进,都得会修车,并且自学加刻苦,没日没夜的,在培养人上可谓成绩斐然,在教育战线上意外的不同凡响。

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0 23:47 编辑

幽灵升仕的出现令我有了点码字的兴趣,评差了企业花钱封杀,而评好了就是软广告,据说某网将此车封杀了,“口碑”也是要花钱的。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好的摩托,大冶这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及做法令我有些感受,热爱科学嘛,但我们这类车友评车,往往杂七杂八的,边骂还边说哲理,真正懂车的功夫都在图纸上了,我们娱乐为主。
像我接触摩托车时,中国尚不能生产一台数控机床,现在精度不说毫米,已能从微米达到亚微米,站在世界的顶端,出口机械制造大国德国,由此有时拿起扳手也郁闷,都说中国人很聪明,想干的事就一定能干成,“这些造摩托车的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呢?”。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0 23:57 编辑

                                  大冶的魄力
   最早想的简单,对车以外的因素一般都不考虑,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这才是问题,比如政府这个街头霸王把骑摩托的撵得鸡飞狗跳,还曾规定摩托车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若不是军队要用大排量的摩托,这政策还不知何时废除,同时市场也受政策抑制,只能在国道、省道上使用,高端产品需求自然锐减,所以摩托车工业整体同中国其他行业相比非常滞后,也不能仅是企业的责任,街头霸王也要负责。

5.jpg

103.jpg

后来一些大排量的车型上市,这个问题立码反应出来,漏油、断裂、易损坏基本上很多车都出现过,为什么会大面积的出现这种情况,企业用通用件用惯了,许多150的车架用材都爱用家用水管,今天依然,通用件都通到别的行业用材了,螺丝这类基本配件用在重型机车上也大多靠不住,这是很大的一个制约。
  有评论说整体工业上不一切也枉然,这话只能说有一定的道理,从理上说越高端摩托车不仅材料要考究,精度也要求高,以承担车重速度高等方面的受力,日系、德系都是自造或定制部件,这是质量保证的起点,高端摩托车无须也不能用整体通用件提高来造,过去搞惯了,各厂的部件都相通,外形、尺寸都很一致,装上自己的发动机,喷上自己的大名就行了,这点还真不如“地平线”,高端产品得精致,得量体裁衣,企业是关键。

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00:03 编辑

说到企业,我们国家有200多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可能是全世界的总合,但好大一部分是原先搞配件的,认为摩托车不过是组装下而已,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能挣钱,好多是这样从事摩托生产的,加之中国企业偏爱集团化,任何行业有机会赚钱都不会放过的,喂猪养鸡也是要干的,一场瘟疫下来,整个集团都忙着给鸡打针,整个行业缺乏专业精神、更缺乏专业素养,使得企业每次照猫画虎还没有不画成狗的。

   203724_1194236563.jpg

当年中国工程师到德国西门子学习,问能不能拍几张照片,德国人说“把全过程录下来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们怎么也做不了”,这不是打脸,人要随意很容易,而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就很困难。
唐车(高速列车)的总经理就说“尖端的设备制造更需固化人的行为”,企业追求产品质量稳定,有些企业很简单,质量不过关扣钱,而有些企业完全是两会事,比如培养一个天然气船的焊工居然高达30万的费用,这个固化过程淘汰率很高,必须是一丝不苟,连汗珠落在部件上都是致命的失误,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同时这类企业管理也在“固化”,产品质检经历4道不同的程序,每道质检员的否定与肯定就是企业最终回答,这与有些企业还处于大家开会研究,负责人裁定完全是不同的运行平台。

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00:07 编辑

企业平台不同产品质量亦不同,过去有个车,车友汇总的问题高达十多处,仪表盘转针抖落这类别的车不会出现的问题都会出,如此多的问题企业内部当然有人知道,但别说校正,指出都困难,说了人事矛盾就出来了,于是问题就积压,企业的老板两眼一抹黑,积压到市场反馈,小白鼠自己掏钱当质检员才能改变, 自主品牌尤其令人诟病,GW250第一批产品是高端配置,市场认可了,在不影响性能耐用的情况下再逐步下降,企业要赢利大家能理解,而小白鼠得好处也是应该的,而有些自主品牌反其道行之,企业在自检中不可能不检测到后面出现的问题,但处理问题的态度更像玩石头、剪刀、布。所以这类企业别说推出什么款式漂亮、功率大的车,就是把宝马全过程录下来,也应了德国人所说的“反正你们怎么也做不了”。

4.jpg

有人说豪爵自己并不研发是不思进取,合资的本质就是走汪精卫先生“曲线救国“道路,这还真不是错,现在很多企业也深知“与其模仿别人的产品,不如认认真真的学习别人的运行方式”,豪爵当年提出了一个口号“比日本人还日本人”,走的就是“固化”平台这条路,各产品的质量相对口碑不错,而GN250也是合资,但企业除了车就是车,命运完全是两会事,而要进军高端产品,企业仅“固化”的平台是完全不够的,还得升级,需要企业华丽的转身,运行方式、资源配置都会有极大的变化。高端上不去同样与企业很有关系。

1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00:10 编辑

   所以当“中国骄傲”这个词出现时第一感觉是什么“暗器”啊,但车友要觉得不符合早跳出来骂了,结果大跌眼镜,热闹没看成,评价出奇的好。
   这车80%的部件企业说是自己制造的,车胎、电喷、螺栓等部件一般造车企业都不涉足,抛开这些就意味着全部了,所有的塑料覆盖件自己开模铸造,车头、仪表、大架、发动机等等,很有魄力的举措,直接越过整体工业水平。现在有些企业动辄几百亿的投入也不罕见,但摩托车绝不是热钱的领域,这是很高的代价,就算是向国外定制部件也未必能花费这么多。

7.JPG

但其作用是非常显著,一车友车水泵坏了,企业很热心立码换,但用不了多久又坏在旅行路上,这还得等配件寄发过来,谁是用户心里都窝火,而是不是水泵的质量问题呢?,这未必,不同的车就是不同环境,震动、温度、受力等等都会存在差异,由此造件的耐用性、适用性也应随车不同而不同,所以当造大排时,这类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产车,使得质量总是不稳定,但有时为一个部件投入几百万谁干呢?,问题会久拖不解决。GW250轮毂出了问题,企业很重视,由日方工程师来分析是设计、材料还是用户的问题,不是中方的工程师水平不行,而是谁设计的很容易能找出问题的源头,设计时已综合的考虑车重,速度等方方面面受力的问题,分析容易入手,这样自造部件的企业其纠错与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也是大不同。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3:21 编辑

自造部件最大的优势还是体现在精度上,打个不妥比喻,好比螺栓松了,不仅“力”未限制住,反而产生部件问的紊乱力,车乱晃乱响,精度会体现这方面的作用,若用通用件这个问题会显得异常尖锐,比如车用电池算大尺寸的部件了,若根据部件的尺寸来定车,自然对车的结构影响很大,这样即便是通用件质量不出问题,车的性能想出彩也是不可能的事,自造的就能随着车的设计而定了,能消除诸多的限制,比如大油箱,这需求下车空间非常局促,部件得小巧精致,为车的功能与性能打下基础。造好车这是实实在在的基础,丝毫没有任何巧实力可言,对精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拉力车、旅行车等等量体裁衣的需求,精度是基础,只有奈实这些才有可能。有时看有些企业也蛮拼的,结果拼上去的是摩托车的重量,一个排量300400都如此重,这种趋势,是要转行骑拖拉机的节奏啊。

16.jpg


17_副本.jpg

如果说幽灵升仕80%的自造部件给人不过是数据而已,那么一些小部件的功能确实令人看到企业自造的优势,能灵敏反应消费者需求的一面,车钥匙不仅外形独特,还是两道防盗功能,贼很难过,专门镂空了USB充电设备的地方,在后座脚踏处也预留边箱的安置孔,ABS制动的预留孔,这些小功能对于用户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显得“亲”。

10_副本.jpg


20160612092313741374.jpg


201605040447362736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3:28 编辑

当然自制部件更应该体现在在核心功能区域里,以GN250来说,这车运行时间过长,上坡、加速明显的感到动力变化很大,发动机热衰减明显,热得可以把裤子都烫得烂。
第一次进藏时,在路边我就不断浇水,喜滋滋看着蒸汽不断上来,几个湖南的摩友老远就看到我的车冒好大烟,人家很热心的赶上来帮忙,这误会闹大了。
但热衰减现象在国产150上表现就没有这么明显,为什么呢?,功率越大产生的热值也越大,150这类功率风冷足以应付了,但大排量再以这种方式冷却就困难了,过去国产250的功率一般都是11千瓦,而有些150都接近9千瓦,为什么差距如此小呢?,也不排除要采用复杂的冷却方式加重成本与技术等方面的考量,牵一发动全身使的企业放弃增加功率的可能。
25.JPG
由此冷却方式也是发动机核心技术之一,大排量热值高显然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油冷因其能在发动机内部冷却,显然比水冷、风冷外部带走热量效果好,但技术更复杂,幽灵升仕就是采取这方式。
市面上有带风扇简单的油冷,这种油冷没有多大作用,首先冷却的部位就不对,机油从齿能箱流出又流回来,这样冷却不集中在缸头,带走的热量就有限了;其二尽管带个风扇,但没有油泵,油流动是靠温差,而油散热慢,热的机油就扇那几下使得出口管和进口管温差并不大,效果只能是聊胜于无了。
2014108125818823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3:36 编辑

幽灵升仕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把机油置于缸头的上方,再往下喷流,这样能极大的带走热量,二机油更多储放在车架里,车架长这样循环下来,油散热慢的特点就能很好得以避免。这车有人连续高速运转4个多小时没有任何热衰竭反应,这项技术意义是为日后更大排量的机车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复杂也是不可避免的,车架不能焊死了,反过来车架受力要求也高了,油泵得抽的上去(我不清楚如何弄上车架里),车管内部更不能锈迹斑斑的,仅要求内部洁净就比水冷就严格的太多了,更何况还涉及到各部件质量、耐用、精确等等方面的问题,焊接车架不能有渣有细微的孔,防止机油回流的止阀门、虽谈不上什么技术,但得耐用啊。这些都体现出这个企业独到的地方,技术要想突破,就得展示自我的工艺,就不是通用件能干的活。
24_副本.jpg


2016050404270517517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3:53 编辑

部件越多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也是令人很担心的事,国际上有这么个事列,俄罗斯的战机性能是出色的,但它的民航机不得不用西方的发动机,为什么,耐用性、商业性做不到,所以设计是一回事,质量如何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但这车有质量保证的例子,喷淋这项技术难点是在齿能上,把机油放在车架、缸头上面实现冷却的功能,自然变速箱机油就少了,而启动的时候喷淋也才开始,尽管变速箱还是留存一些机油,但不是过去的侵泡在机油池里,停放时间长的车每次启动都会出现磨损,缺失机油润滑,这样耐磨性一下就变成很现实的问题,处理不好就是安全隐患。
由此机油喷淋技术赛道车爱用,毕竟不涉及十万公里以上耐用性的问题,商业用车这是很大的问题了,也是国内首家企业敢于这么突破的,很不容易的事,而更广泛的问题是配件企业做不到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设计有追求,如何实现,不说齿能技术工艺要突破都是很伤脑筋的事,仅自己生产设备也是一大堆,需热处理设备、全制动的齿能加工设备、精磨设备等等,尖端的小型齿轮厂了,投入就大了,技术、设备、资金都是悬在企业头上的刀,有很多例子是企业开发的脚步越快,离破产也越快,但这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生产出质量更优异的齿轮,自造部件达到这种程度令人很感慨,真是敢踩过界啊,同时企业为了保证焊接工艺不出问题,采购焊接机器手,把人为的因素彻底抛出在外
  一项新设计付出了很多努力,核心功能区域这企业更是不惜代价的,当很多企业还在为一个部件是否值得投入而踌躇不前时,这个企业一下就把造车的标准提升到国际水平的台阶,这气魄确实令人很钦佩与欢欣鼓舞。这是迈向高端的起点,好车只能是这样才能出现,没有第二条路可言,中国摩托车行业如果盼不来这样的企业,好车永远是缘木求鱼。
s4.jpg

s1.jpg

7795288_1433426875_24441200_副本.jpg

回头再看看这个行业就是军阀混战,拼杀了几十年,只有抢地盘的劲头,技术提高很缓慢,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神仙打仗,老百姓糟殃,这个行业的“上帝”个个拿把扳手,工人款无产阶级形象的“上帝”,还不如豪爵“曲线救国”,至少还有曲线美。而这种情况也只能是双输,广告词“无大排无人生”,嘉陵与钱江本来活的好好的,玩大排玩得自己面临被收购与重组的命运,真的无人生了。
再看看日本,二战后30年的时间就拥有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企业,中国从80年代算起,快40年,还无一台国产车可以挑战合资品牌的地位,更莫说能蜚声世界了,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大冶这个企业一些做法确实令人发醒,下文谈的是核心突破,有些是企业花钱也买不到的,这恰恰就是大冶的核心竞争力。

t01f0198d338b268d7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4:04 编辑

                                  制约的突破
  “看企业这么牛氓,产品质量也就放心了”,单项的部件是没有问题,但是设计就不好说了,这也影响质量,比如嘉陵600电喷都换好几批升级产品,直到今天问题还在,按说博士的产品应该不至于吧,很知名的企业,给别的国产摩托也配电喷系统,也没有出现类似问题啊?就是衔接不上,于是有人就猜测可能嘉陵600发动机设计有缺陷,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设计导致产品有重大质量缺陷事例很多,出现这种情况即便消费者反应一些问题,企业也没办法,涉及到车的尺寸变动或发动机修改等等,这样与其整改还不如重新来。
22852_1052437050.jpg
设计就是把不同力安排好,速度、离心力、重量、动力、制动、弹性悬挂的频率等等都会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力,没有设计总纲,各部件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就说不清楚了,单体部件的功能与指标参数也就提不出来,就质量而言,能设计的一般都不会漏项,能小到一个螺丝的作用,而且出了质量问题也容易追查。当然设计最关乎的还是车的性能问题,很讽刺性的是一部好车反而在性能上说不出太多的东西来,不好的车就很容易吐槽了,曾有一个车友评本田双非那款经典车,和众多车比较一番后,其结论亮了“此车胜在平庸”,还不得不承认这点,这款经典车单项任何数据指标它都不是最出色的,从中也可看出设计对车的影响,也非是几个指标能说明的,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往往自身曾是优秀的骑手或与之紧密联系,根据他们的骑行体验不断的修正,国外推出一款新车,其设计师会站在主讲台上颇有成就感的侃侃而谈,中国目前没有一个优秀设计师能站出来,这好车从何而来?。
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4:08 编辑

  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嘉陵600一过130的时速,震动得令人恐惧,根本没有信心再往上提,怕控制不住摔车,当然也许我脆弱了点,也有人骑上去的,我呢得动下手术改下肾才行,这要求我是坚决不答应的。GN250又有这例子,那款低速发动机很有味,发动机响应异常敏捷,驾驶很爽,但街车不街车,太子不太子的实在很丑,生产企业由此推出一款更优美的车型,在拉萨纵横我就遇到一个北京老爷子骑这款车,一到接待站就让小王把车重新装一遍,骑起来总感到不得劲,用老爷子的话说感觉还不如一些150。这教训GW250可算汲取了,街车款、旅行车款,差别靠风挡,车型的迥异性完全靠精神来领悟,指鹿为马。
3.jpg
  更多的车不能提了,有数据的车怎么可能发生如此大面积的质量问题呢?,这也是豪爵宁愿请外方设计的原因之一,这个“力”不是很好安排的,内功达不到,否者谁愿意花费重金,豪爵也怕自己造的车和我们车友一样没谱,有些人算这税那费用的,按某些人的算法,我以为宝马F800GS在免税天堂香港的价格是6万,今后30岁以上的就别算了,还懂涵数,也就是一一得一,乘法口诀的水平了。
1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4:20 编辑


当然设计不仅是一组数据,涉及更多的还是企业内部的工艺水平,我们国家电力大型汽轮机过去一向靠进口,哪玩意和电子设备不同,机械构造很容易一目了然,部件都能自我生产,但卡在叶片焊接技术上,几千个叶片要保证几十年飞转中不会脱落,这工艺要求太高,做不到每个叶片都是“飞刀”,绝对的“暗器”,谁在那里上班面对的是千刀万剐的命运。同样车要做到设计,技术工艺不仅不能有“盲点”而且还得突破,一个车的震动,不仅涉及到减震部件、结构、发动机等面上的突破,就是用螺栓还是焊接都是很不同的减震效果,涉及许多知识与技术积累,难就难在企业得有深入下去了能力,得有持续投入的能力,而成效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28716315184255_副本.jpg
  现在行业大概是这样,一线的企业请人设计,二线企业搞模仿,不入流的企业抄袭图片弄出很多样子货来,设计能力基本没有。有一款国产旅行车几个车友也试骑下,结果试骑下来脸色青白,砸锅卖铁也要买大贸的话都说出来了,问题就在于山寨、仿制毕竟不是处于设计-工艺-设计的循环中前进,既无系统性,技术盲点也太多,这样东拼西凑零敲碎打出来的东西,只能炒个蛋炒饭,无法做一桌大宴席。现在家家都推出一定排量的摩托车,也构成了质量成堆的黄金年代,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企业组织结构得变,就靠几个工程师别说开启自我核心技术,仅消化别人的技术都困难,企业走高端就得升级,就得打造一支技术团队,一旦拥有就必须不断的向高端发起冲击,因为团队是不能停滞的,得不断的投入与研发,企业也没退路了,这和过去稳个几十年完全不同。
20160624203626_vsK4L.thumb.700_0.jpe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4:36 编辑

   任何企业能意识到这问题,但未必愿意这么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结构表,价格6000左右的车都是销售的主力,许多企业不走高端也能生存,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而行业又是世外桃源,宝马650才是入门车,国际品牌难以冲击国内低端市场,企业不思进取也稳得起;
  其次,企业内部伤筋动骨也非是许多人愿意看到的,技术团队并不好维持,华为不上市是不愿员工的股权激励机制受到破坏,阿里巴巴很早创始人都退下来,也是把更多的股权让给内部更多的员工,人人当家作主,知识型、技术型的团队离不开这样的平台。
  激励机制仅是一面,这样的平台得有使命感、核心价值观及企业家精神,日本企业员工下班了还要参加各种有兴趣的小组,和“车迷”差不多,我们的文化不同这就很困难,支配欲望非常强烈,官本位运行了上千年,“两轮就应该为四轮让路”这类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头衔与实力处于支配的顶端,浸染在权力的“金字塔”中,这样的环境技术人员很少有成就感。
191349fm3mdagrz1110vxi.jpg
  
  
  大冶真正的意义不是车而是行业的突破,拥有一支几百人研发团队,这个团队上文也说了并不好维持,现在能推出一款车来,至少说明经多年也磨合成功了,他敢于踩过界,其底气就是源于这只团队,齿能技术突破需要热处理,这不是砸钱砸的出来的,源于研发团队。这车另一成果之一配方发明,发明了摔不烂的塑料件,这是有专利的,彰显这个团队的能突破能实现的能力,意义非同小可,美国通用电器的总裁曾说过“即便所有的厂房都毁了,只要企业的这帮人在,市场依然是我们的”,企业拥有优秀的团队金不换。
  大冶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具有自我设计能力的摩企,一旦开启这个平台后,这个团队会把摩托车技术不断的突破,也许中国摩托车能蜚声世界还真出自这帮人之手,其他企业的组织结构已决定了不可能的事,当然也不忘说一句,“企业家精神才是驱动行业变动与企业创新的源动力”,爱迪生一人就点燃了世界,“热忱才是不歇的动力”。
a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龙骏 于 2016-7-21 14:56 编辑

这个车自我设计的能力怎么样呢?,“幽灵升仕”能不能向合资品牌发起强有力的挑战,这是焦点。
  一人的声音无法形成口碑,我小小的测试了下,基点是一个好车口碑是建立在不回避问题的基础上的,让人看得透看得亮,比如若车的震动很大往往车友不回复,遮遮掩掩的,信息不透明的车往往问题多多,回避了就经不起检验,这样的测试能很公正的判断一个车如何?。
比如这车既然采用很多赛道技术,设计者可能也是想普通者也有这方面的体验吧,子午线胎就是明证,既然这么设计,我就这么想操控就得出色,有些车友说骑起来很爽,这种感受街车一般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提速,说明发动机爆发力好,另一个是有压弯的乐趣,当然这同驾驶技术有关了,是不是后者呢?,有车友这样回答,“稍加指点,普通用户也能把胎压满”。
  再比如我一直关注这企业自己生产的齿轮,在没有机油侵泡的情况下,太容易发生入挡困难、找不到空档的情况,结果所有的用户还未有一例提及这个小事,易犯的没犯,我只是从这点上相信企业宣传的0.5毫米的接缝标准超过日系车的标准,毕竟我们只能看外观,这是内部能做到颇能体现这车工艺水平了。
20160504031062176217.JPG
   开始是以质疑的眼光去挑刺,我是把齐翼有篇文章所列的国产车弊端都拿上去探讨一番,一项项的去关注,看待这车是否存在蛋炒饭、夹生饭等国产车的通病时,结果往往是令人心生敬意,久违的“车迷”感觉,你想到的设计者也想到了,你想不到的,设计者也想到了,比如我的心病,对宽胎一向没有好感,曾入手两部太子车,包括豪爵的,下雨车胎异常打滑,可以这么说国产的太子车都存在这问题,是轴距过长还是宽胎的问题我也弄不明白?,由此看这胎纹我都没信心,一车友推荐我看一个帖子,全程下雨骑行几百公里的经历,这颇能说明问题了。
  但即便如此我对这车还是有些遗憾,采用子午线的宽胎,跑高速路绝对很爽,稳、高速过弯抓地性强,但遇到点烂路就痛苦了,容易打滑扎胎,正这么想,无疑看到这么一个帖子,一个车友他家在农村,买了车以后就向厂家反映这个问题,结果厂家给他发来了早就预制的龟背胎,乐疯了,高高兴兴的贴出来。
作为一个国产车用户,何曾不是心惊胆战的,这车点点滴滴的令人感觉企业很用心,和设计者过过招也是“车迷”的乐趣了,更重要的是性能上没有太明显缺陷,设计者通盘都考虑到了,这点令人非常欣慰,一改国产车不敢质疑,话题都不能提,很容易被踢出去的。
20160618202039593959_副本.jpg
20160620202222992299_副本.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4-27 08: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